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如题所述

1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城关小学 王晓妮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城关小学 王晓妮 电话:18991509674 内容提要: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 文本的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CAI 课件,创设情境,借助电子文本,落实听、说、读、写训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感悟语言文字;介绍教师博客和专题网页,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多元对话,丰富信息资源,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整体效果,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化的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感悟文本 一、再现生活情景(时代背景),激发学生感悟文本。 感悟文本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将语言文字化为真切的感受,让文本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里去,有效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原生活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储备,帮助他们回忆自己亲身的经历,在新旧知识板块之间架起一座链接的桥梁,从而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能有效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如《七律长征》一课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缺少感性认识,利用远教课程资源播放《长征》纪录片,重现历史背景, 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真切感受长征的壮美,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感。 再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学生很难从写景的诗句中体会李白激动的心情,我及时播放他们送别的场面,让学生置身其中,想象假如自己是李白,看着像老师和兄长一样的挚友乘船远去,望着眼前滔滔的江水会想到什么,依依惜别之情便油然而生〃〃〃〃〃〃在阅读中运用信息技术再现生活情境,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能有效促进学生感悟文本。 二、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所选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古代诗词,有名家名篇,有神话故事,有童话寓言。这些文章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学时教师发挥信息技术集�6�5声、色、画、乐�6�6于一体,画面色彩丰富,声音生动可感的优势,播放有关的动画片、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学生置身丰富多样的情境中,情感完全被调动起来,与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感悟更加深透。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言语,学生自己就领悟了课文的内容,又为领悟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学生对柳树的神奇难以理解,我借助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这株柳在高原风雪中,在干旱季节里,在雷轰电击中顽强生存的的情境,学生茅塞顿开,在情境中真切感悟到这株柳树生存的艰难,,它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成就了这片绿阴,柳树顽强的精神在学生的心里扎了根,理解这株柳的神奇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老师可出示电子文本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3 在一个——的夏天,骄阳似火,酷热难当,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 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 在一个——的寒冬,寒风刺骨,大雪纷飞,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 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 在一个——的黄昏,狂风暴雨,山路崎岖,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 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 学生在想象和反复朗读中,母亲的伟大形象一点一点凸显了出来。 三、借助电子文本,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本 电子文本中的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以及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多维而又立体,为阅读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较好地完成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环节,为品读重点段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为课文朗读作了情感铺垫,伴随着符合课文情感基调的乐曲声,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地朗读,情感在音乐的渲染中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加深了理解。 感悟文本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教学中采用超链接等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本,把纸质文本转变为电子文本,使声音、画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电子文本的朗读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听课文朗读录音,浏览插图,还可以试着配乐,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文本含着的意思读出来,让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加深感悟文本。 一是借助信息技术凸现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研读重点词语、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中感悟文本。�6�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比如,《水》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6�5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6�6母亲为什么把�6�5渴�6�6说成是�6�5饿�6�6呢?是值得玩味的。 再如,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可以让学生品味�6�5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6�6中�6�5轻抚�6�6一词使用的精妙。在学生品味了这一词语运用的精妙后,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出示:�6�5柔和的春风轻抚着……�6�6、�6�5蓝蓝的海水轻抚着……�6�6、�6�5老师温暖的手轻抚着……�6�6。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这样品味词语与运用词语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是借助电子文本,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本。感悟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借助电子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6�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6�6、�6�5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6�6。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有效地激发出学生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四、迁移训练,在学用结合中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强化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第一,呈现句式,落实写法迁移。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阶段作文教学要求,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指导学 4 生进行练笔。比如,《火星——地球的�6�5孪生兄弟�6�6》一课的第一段主要写地球和火星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可以出示:�6�5我和 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 ,一起 ,一起 ,甚至 。�6�6让学生模仿写话。 第二,呈现语段,进行语言的重组和扩展训练。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语言,反复习染,让范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如教学完《爱如茉莉》,教师可以出示小诗——�6�5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爱是妈妈羞红的脸,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6�6让学生诵读及续写。 第三,呈现生发点,引导学生借题发挥。大家知道,习作内容无所依附,学生的练笔就必然落空。内容的生发点往往在课文的省略处、可变处、升华处…… 抓住它可以�6�5借题发挥�6�6。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可以让出示下面几句名言——�6�5无论对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居里夫人)�6�6、�6�5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6�6、�6�5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6�6,引导学生读名言,想想海伦〃凯勒成长的故事,尝试着写一句自我勉励的话,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五、尽享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深化感悟 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与文本相关的材料(含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从中筛选出能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教学资源,并进行重新组合,保存在某一特定的文件夹下或制作成学习网页。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一一呈现,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品读文本内涵,习得表达方法,陶冶情操,开发思维能力,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经历有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前查找作者的有关生平,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课中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专题学习网页,借助补充资料的学习,走进文本,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认识事物,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他们无法去想象。课前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诗人及历史背景;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6�5远征难在哪儿?�6�6这个问题来研读文本。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远教模块二中的相关影片和图片,逼真地再现长征的某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长征之路是多么的艰辛,体会到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的喜悦心情;课后上网进一步阅读长征故事,在班级博客上讨论,从而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六、搭建平台,在多元对话中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交流就会产生碰撞,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相互交流不仅是培养和提高感悟能力的需要,也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在交流中,学生的感受得以丰富,思维得以训练,思想得以磨砺。 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检索式的高效率阅读方式,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为学生搭建平台,如介绍教师博客或专题学习网页,扩充教学知识量,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更能有效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引导学生轻点鼠标进入克隆专题学习网站进一步了解克隆技 5 术,并在班级博客上讨论:克隆人有什么利与弊?你赞同还是反对?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总结,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作用,还写出了《假如我是克隆专家》的精彩科幻文章,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七、拓展空间,在实践中内化感悟文本的能力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6�5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6�6,�6�5教材无非是个例子�6�6。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编演课本剧,开展美文诵读比赛,�6�5精品天天读,感悟天天说�6�6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切实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在交流与合作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感悟,提高了语文能力。 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且调动了他们的情感。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