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小题1:上阕由哪一个词统领?描绘了边塞怎样的景象?(2分)小题2: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愿望?(2分)


小题1:由“异”统领,描绘了边塞凄凉(或“荒凉”)的景象。
小题2:忧国思乡的感情,建功立业的愿望。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看看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意境。
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要取得对西夏战争的胜利,谈何容易,也就暗示众将士归乡无望。
点评: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3
编辑本段原文
  渔家傲①
秋思 范仲淹
《唐宋名家词选》
  塞下②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
  四面边声④连角⑤起,千嶂⑥里,长烟⑦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⑧归无计。
  羌管⑨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
  编辑本段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④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⑤角:军中的号角。
  ⑥千嶂:崇山峻岭。
  ⑦长烟:荒漠上的烟。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编辑本段译文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