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形成有哪些原因和表现?

如题所述

 1、时期:鸦片战争前

①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②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由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建

③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由英国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是一张商业报,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评论

④《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记》:中国境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

总结:

这些报刊的共同点: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

2、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

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外文报:《香港钞报》第一份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外文报:《华北捷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第一份中文报,不仅是宗教性质,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利于中国

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由华北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申报》1872年,由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报馆创办)

总结: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维新运动之前:(按照政治派系分类)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澳门新闻纸》内部抄传的新闻资料,它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魏源:根据林则徐的资料整理成《海国图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②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资政新篇》

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王韬:第一位职业报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其作品被收录在《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编纂专著《盛世危言》

④其他:(按照地域分类)

内陆: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沿海: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另一份报纸为《新报》

广州国人创办的报纸有《述报》、《广报》、《岭南日报》

总结:

1、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

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

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

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困难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与此同时在国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1、康梁

北京: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同一个月,康梁在北京又成立了强学会。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背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京城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慌,《中外纪闻》、强学会被查封。康梁只得南下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新主张。

上海: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

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2、维新派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

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

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

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

总结:

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

②办报地区广。维新运功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全国各地

③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为象征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

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①其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②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

康有为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解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①冲破“言禁”和“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关键一步)

②维新变法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优惠发展的政策

4、维新派办报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刊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出现在王韬的《循环日报》,“报章文体”以梁启超运用的最好,其在发表在《时务报》上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发表在《新民丛报》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白半文,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实际是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

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板式、文章内容、标题都有所改进)

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

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国人近代报刊最早编发新闻图片i1884年创刊的《述报》。)

5、维新派办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与贡献:

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革命,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

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③维新派的办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0
中国报刊政论时代形成的原因:1. 政治经济形势:中国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机遇和挑战,这些变革的背景也给了报刊政论时代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2. 新闻技术的进步:随着报刊业的不断发展,新的制版和印刷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也推动了报刊政论时代的形成。3. 政治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和中西合璧的融合,提升了人们的政治文化意识,对于社会矛盾和文化问题的关注,也激发了大量文人、学者和知识分子投身于报刊政论事业。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表现:1. 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中国的报刊政论时代不仅是新闻传媒形式的转型,同时也是政治舆论建设和政治环境转型的重要阶段,几乎所有的社会大事和政治变革都和报纸有关。2. 文化创新与社会意识觉醒:报刊政论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创新和社会意识觉醒的时期,各种文学、科学、社会评论等新领域得到了开拓,进一步促进了新思想的涌现和社会新意识的觉醒。3. 出版业的鼎盛时期:报纸不仅是新闻信息的繁荣,也是中国出版业的鼎盛时期,中国报纸的数量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列,这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
第2个回答  2023-05-14
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原因和表现:1. 政治环境:20世纪初,中国正值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各种政治思潮和力量交错较量,对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刻。2. 新闻技术:20世纪初,出版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随着印刷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报刊业开始进入了新时代。新闻技术的革新为报刊政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手段。3. 文化氛围: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变革。大量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文化涌现出来,为报刊思想的发展和革新提供了广泛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4. 媒体市场: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媒体市场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报纸和杂志涌现出来,竞争之间逐渐加剧,对于机构之间的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较量变得愈发激烈。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形成。在这个时代里,报刊政论成为维持新闻表达自由,反映社会思想、政治环境和文化水平的重要媒介,也为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支持。
第3个回答  2022-03-14
大量政论性报刊在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集中出现,促成了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而且也成为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