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苏轼的诗句,全诗的名字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这两句出自宋代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原文: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译文:

八月十五月色正好,不管是住在茅草屋还是楼房,我居住的地方就像蓬莱岛一样。此时凤咮堂前的野桔飘来香味,秋天来了剑潭桥旁的荷花也衰败枯萎了。

到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此时钱塘江大潮就像传说中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波涛,也像十万个人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玉的腰带。

观潮的人们拿着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可惜,我们难得聚在一起,在这般的美景,在这般的旅行,却不能两者兼得。加快审核考卷,门外的学子们正颠着脚盼望着呢。

扩展资料

苏轼与钱塘江的渊源

苏轼因两次公开反对新法,使王安石内心的不安越来越深。熙宁三年(1070),苏轼《再上皇帝书》,明确要求罢免王安石,而苏轼的上书没能憾动神宗与王安石这对君臣坚定的变法理想和信心。

不但如此,为了迅捷推进变法,凡反对新法者皆被罢黜或免职。十二月,王安石拜相。至此,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苏轼面临失败,处境难堪。苏轼从内心抗拒所法的实施,面对朝堂上狂热的同僚,他深深感到忧虑和彷徨。

苏轼自宋神宗照宁四年(1071)到熙字七年(1074)五月任杭州通到,历时近三年轼当时三十六岁到三十九岁。这是苏轼最年富力强的三年,也是他深陷矛盾中的三年。这种活力与矛盾,使他在杭州的生命焕发了奇异的色彩。

初到杭州,苏轼的愤与怒狂犹如钱塘之潮。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河流全长688千米。每月农历初三和十八日潮势最大,又以农历八月十八日的潮势最为社观据说这天是“潮神生日”,观潮之人络绎不绝。钱塘江潮素称“天下奇观”,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甚观,皆绝景也。

唐宋著名诗人如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潘间、苏舜钦、范仲淹等来杭观潮,都曾情难自已味其慑人心魄之美。最广为人知的是《酒泉子》。苏轼对此词也极喜爱,将之书于玉堂屏风。

如今他也身在杭州了,钱塘的汹涌怒号果然使苏轼震惊,也使他欢喜他一次次观赏着那不可一世的怒潮,仿佛在那些潮沙进退中观赏自己的命运。

钱塘江的潮甫现似一条白线,瞬息便以极强的力量、极快的速度冲击成观的自然景象给所有身临其境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使人不能不为之震而惊恐。通常情况下,过于强大的事物会给人以压抑的感受,从而今人心惊胆战。

但内心强大的人,却能战胜这种怯儒,并进而欣赏其壮观,产生无比崇高的情怀此即牡美苏轼内心强大“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然中。”

(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说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其“横风吹雨”之中的钱塘潮仿佛苏轼浪漫豪放的性情,似千军万马鼓噪的怒潮是他,排山倒海的波浪是他,浪花中吃立不倒的越山也是他。苏轼一次次伫立在扑面而来的钱塘潮前,看“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居”。

试官考较戏作他的内心如潮水般激荡而不能自持,眼前仿佛有三千排列森严的弓弩手在咆哮的波涛两侧,吴越王钱智与海神怒目对时。吴越王一声令下,无教警直向钱塘潮射去,在无上的勇气与信念之下,苏轼写的是钱塘潮,也写的是自己愈挫愈勇的人生。

不畏且热爱钱塘潮的汹涌,随波而上,在波话云诡中弄潮,这正是苏轼对于当时政治运途的基本心境。这胸襟和气概,便是“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的豪情。(出自《望海楼晚景五绝》,是说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钱塘潮是苏轼的知己,这次来杭,苏轼是带着创伤而来的,在京都与王安石们的交锋,苏轼失败了,这是他遭遇的第一次政治失意。天才而热忱的苏轼内心弥浸着无奈和愤。但苏轼此时的创伤还不深,内心深处仍潜均热的希望。

宋神宗出于对天才的回护,否决了王安石们企图将苏轼外放到颖州的要议,钦定苏轼前往美丽富在的杭州。苏到杭州是副职,称作杭。王安石担心苏轼以知州之力抗拒新法,故而只肯让他做辅助官吏。这更使苏轼的痛苦加倍,他无权抵抗,将不得不推行自己所反对的法令。

政治上初受挫折,但济世教民、建功立业之心仍然炽热,这种炽热,当其得不到纾解时,便往往表现为一种深刻的嘲讽。而苏轼当时的所见所做句句都刺痛了朝廷的敏感神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催试官考较戏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5

《观浙江涛》

宋:苏轼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译文:

浙江水浩浩荡荡是绿色的,惊悚的波涛日夜翻转。

钱塘城里看弄潮人,只能看到白头发看不到脚。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说:“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潮作诗五首,写在安济亭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指出:“八月十八日观潮,题诗安济亭上,复作《瑞鹧鸪》词。”合而观之,可知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

浙江钱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观,自唐以来,天下闻名。在词苑中,最早阑入这一“伟观”的,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观,对于通判杭州的苏轼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节,苏轼才得到了观潮的机会,并留下了诗词作品。

这首词有比较独特的表现角度。只是综括地写看潮时所见所感,显得既深厚又驳杂的话,那么这首词便是侧重写大显身手的弄潮儿,换言之,作者摄取了钱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因而显得比较单一和明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