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苏轼的诗句,全诗的名字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自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催试官考较戏作》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的意思是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扩展资料

《催试官考较戏作》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原文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⑨如立鹄。

白话译文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催试官考较戏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9

题名: 催试官考较戏作
作者: 苏轼
所属朝代: 宋代

    原文如下:八月十五夜,
    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
    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
    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
    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
    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
    门外白袍如立鹄。

    写作背景: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03
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 ·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第3个回答  2020-09-02
成为第36位粉丝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自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催试官考较戏作》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的意思是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第4个回答  2019-10-05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