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如何写出史记的?

如题所述

司马迁的祖上就是史官,当时的史官除了记录皇室的言行之外,还掌管着天文历法。到了司马迁父亲的这一代,在汉朝廷之中做了太史令,但是却不为人所重视。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而且对儿子的培养十分的重视。

在司马迁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古文。等到司马迁二十岁的时候,在司马谈的帮助与鼓励之下,司马迁开始了游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他到达一个地方并不是只是为了观光,而是实地考察民风和物产,并且向当地人询问一些常识。后来他成了郎中,跟随汉武帝又去了很多地方,并被派往云南一带同那些少数民族进行交流。这些都为他以后能够写出史记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上面他的经历都只不过是一些辅助,而最刺激他要去写史记的原因是他父亲的死。他的父亲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史官,但是汉武帝去泰山封禅的时候却没有让他的父亲跟随,他的父亲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病不起。他的父亲临死之前告诉他:“孝始于侍奉双亲,中等就是侍奉君王,而最高层次的孝就是著书立说。让自己的祖先父母能够扬名后世就是最高层级的孝。而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为忠臣义士们立传,没能写出一本史书来继承孔子的春秋。我不能完成的事情,你一定要记得去做。”

于是司马迁为了父亲的夙愿,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写史书的这条道路。

他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那时候汉朝廷把所有搜罗来的书籍都收藏在皇家图书馆,而司马迁因为是史官的原因,可以接触到这些书籍。他从这些书中筛选资料,并保持高度的热情进行创作。

但是不幸却降临在他的身上。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让汉武帝食不甘味,司马迁为了能够让汉武帝宽心,也是他对李陵非常的了解,于是就说了让汉武帝非常不开心的话,虽然司马迁的初衷是好的。得罪了汉武帝之后,他面临的是死刑。汉代有卖爵可以赎罪的制度,但是司马迁家里面没钱,就算是一般的官吏也负担不起赎罪所支付的金钱。那么摆在司马迁面前的还有另外一条路——宫刑。

一方面是自己的荣辱,另一方面是父亲的夙愿。在忍受着极度的内心煎熬之后,他选择了宫刑去完成父亲的愿望,于是他苟且的活了下来。

司马迁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汉武帝也发现了这一点,开始重用司马迁,汉书中记载“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专宠任职事。”

司马迁有一个朋友名字叫任安,任安看到司马迁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就有些不高兴,写信责怪司马迁不照顾老朋友。司马迁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发作。后来戾太子刘据被诬陷造反,而任安因为在皇帝与太子之间摇摆被汉武帝处以死刑。

这个时候司马迁终于给任安回了信,心中不仅将自己为什么没给任安回信写得清清楚楚,也将自己这些年受的折磨一一的吐露出来。这封信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报任安书。

他在信中说:如果是一般的情况下,他宁愿去死啊,怎么去受最屈辱最不堪的宫刑,但是他的书没有写完,“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因为报任安书,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司马迁。他的形象才真正的高大起来。

史记之中百分之七十的传记都是悲剧性的,虽然它位居二十四史之首,却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兴衰录,而是整个司马迁那个社会以及司马迁所能掌握的之前的社会的百科全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7

司马迁的爸爸叫司马谈,是朝廷中的太史令,负责记载皇帝日常言语,观星辰做历法。司马谈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最喜欢在藏书丰富的皇家图书馆中查阅历代史书,很想自己动笔写一部大史书,上接孔子的《春秋》。 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又跟随父亲广泛社交,可谓学着各方面的学问。二十岁时,开始全国旅游,到处寻访名胜古迹,参阅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游历归来时,已经四十岁。此时司马谈病死,死时书却为成。司马迁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可以博览图书馆中的藏书,同时开始收集父亲的材料,立志要将父亲的史书完成。书还没有写完,司马迁遭逢“李陵之变”,得罪汉武帝,被判死刑。司马迁无钱自赎,于是自愿作宦官,只求不死,完成史书。司马迁忍辱负重,年复一年,终于将书写完,命名《史记》。这些内容,都记在《史记》里的最后一卷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27

20岁时,开始到各地游历,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此次远游,使他开阔了眼界,认识了社会,累积了知识,并对其进步历史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长安以后,人仕郎中,其间随武帝巡游了很多地方。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奉命“西征巴蜀”,到达邛、笮、昆明一带,从而进行了第二次大游历。元 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病逝,元封三年,即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 时年38岁。这样,使他有机会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文献典籍。此时,在他的主持 下,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冬制成新历——《太初历》。同年,司马迁开始撰 写巨著《史记》。苏武被匈奴扣押的第二年,汉武帝派“二师将军”李广利带领3万人进攻匈 奴,打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 中,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后来,寡不 敌众,又没救兵,李陵被匈奴俘虏,投降了。消息传来,大臣们都谴责李陵贪生怕死。汉武帝也收押了李陵的妻儿老母,但 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说:“李陵带领5000步兵,深人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 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想马 上死,自有他的打算。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开脱罪责,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 宠妃的哥哥),不禁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辩解,我看是存心反对 朝廷。”他命令侍从把司马迁送进监狱,交给廷尉审问,最后被判为宫刑(一种阉 割性器官的肉刑)。司马迁在身心上受到极大摧残,痛苦之中,数欲“引决自裁”,但恨《史记》 未能成稿,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忍辱发愤地过了8年。出狱之后,任中书令,继续 笔耕。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历经18年终于完成《史记》的写作。这部巨著 问世之后,当时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叫《太史公》。

第3个回答  2017-11-27

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于围困而导致弹尽粮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为了战俘。汉武帝为此大怒,墙头草般的群臣也来不及继续恭维李陵,转而纷纷进言对李陵表示不耻。汉武帝问想听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却耿直地说,李陵向来是个勤谨奉上,宽仁待下,忠君爱国的好将士,怎么可能说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里还想着,哪日能够回归朝廷,再为国尽忠。司马迁说的违逆了汉武帝的意思,于是汉武帝就把司马迁打入了铁牢。

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怕汉武帝怪罪,公孙敖诬告李陵正在匈奴练兵,要奉单于之命进攻长安。汉武帝信以为真,盛怒之下下令杀死了李陵一家妻儿老小,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按律当斩。但是汉朝当时可以以宫刑代替死刑,司马迁心中还有宏伟的理想,背上还有祖辈们的遗愿,因此司马迁选择了接受宫刑,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司马迁这个选择,后世才得以看见《史记》这部经典的巨著,司马迁忍辱负重,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这部著作,是中国人之幸。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这个时候司马迁就开始写《太史公书》了,《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  

司马迁早年间就在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各地的风土人情,从当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旧闻,之后又受学于孔安国和董仲舒。司马迁具备写作的能力,又有写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开始写作了。

但是谁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司马迁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当时李陵自请五千兵马出击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生气。汉武帝问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司马迁说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爱国,投降是无奈之举。于是汉武帝就把司马迁给打入天牢。之后李陵投降匈奴的时候被公孙敖“坐实”了,司马迁也受到了牵连,被处以宫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