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老师提问没人回答

如题所述

当老师上课提问。在小学,同学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认同,都十分积极踊跃;在初中,零星几人在遇到合适的问题时会举手回答;在高中,问题几乎只有那个人固定的人在踊跃回答;在大学,敢于回答问题的人愈来愈少,更是寥寥无几。

  

   明明我们懂得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却越来越不敢不敢讲话了。是老师的问题太难了,只有少数人才会回答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大部分人心里早已有了答案。那是什么原因让大部分同学心照不宣的选择了“知而不言”呢?

   小学到大学,其特点是我们面对的人群不断扩大、接触到的人和事不断增多、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心理变化却是,从之前的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到后面害怕被别人关注。

  

   “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树高于林,风必摧之”。这些仿佛都在警戒着我们,做人要低调。否则会遭来大众异样的眼光,也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言行举止可以反映一个人,而且当你选择说话的时候,就相当于把自己暴露在更多人的视线以内,给了别人更多审视你、了解你的的机会。回答问题有风险,正误之分、答得好坏之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庞大的群体,这个风险随之增大。

   人们对敢于回答问题的人并没有一个正面反馈。每个班里应该都会有这样一个角色——TA上课总是十分亢奋,喜欢与老师互动,遇到有可以“举手回答问题”的环节,TA也总是最积极的一个。但是他的回答并不总是这么完美。更多时候,“沉默人群”并没有赏析其勇气,反而嘲笑其积极。明明答不好,怎么还好意思经常回答?

  

   究竟什么时候变成了只有答得对、答得好的人才有资格互动。明明是一个互动环节,也正是需要在互动中明白大家心里所想,错可纠正,从而达到强调正确、避免错误的作用。 究其原因,是我们过于强调对错、过于谨慎、也过于保守。喜欢做“旁观者”指指点点,而不是成为一个“参与者”直面所有。旁观没有风险,因为可以暗中窥探,偷师学艺、暗中学习,企图用别人的错误成为自己的垫脚石。在这样一个过程,缺点是慢慢的丧失了表达自己的能力,所学到的都是别人的间接经验,思想便也不是自己的思想了。当旁观者突然成为参与者时,TA会十分局促不安,因为有了风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1
找找原因
1.新老师和学生不熟悉
2.老师提的问题有问题,
3.学生自己的问题,有些学生是不知道,有些学生是不想回答,有些学生是想答但是怕回答错,缺乏勇气
作为新老师可能还是和学生不熟悉,平时可以多和学生交流,注意你的提问方式,要在很轻松的氛围中交流,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第2个回答  2022-12-15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第3个回答  2020-10-31
那可能老师得气死,熊孩子平时都挺能闹,可关键时刻却那么怂
第4个回答  2020-10-31
做好预习工作,同时进行温故知新一下,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如果出现不好的状况,要求,自己带头发言。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多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