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

如题所述

公元前209年,胡亥被赵高利用,赵高用假诏书逼死扶苏。

胡亥回到咸阳后,在赵高的骚操作下顺利的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自从这个憨货登基之后与赵高胡作非为,实行残暴的统治,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民怨载道,这就给了潜伏在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趁机进行起义活动,其实这样的活动早在秦始皇在的时候,就三三两两的有了,只是那个时候时机未到,不敢造次,现在好了,时机成熟了,借民意的怨恨,一呼百应,于是各地涌现出了反秦的队伍。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首当其冲就是~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的小刘村 )。

随后反秦之火席卷而来,这里也包含了旧楚名将项梁带着侄子项羽率领他们的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北上,这叔侄两是旧楚国的贵族,原本可以世袭罔替,只不过楚国被秦王给灭了,导致他叔侄两东躲西藏,一直想着复仇,叔侄两也都颇有军事能力,从组件队伍后连战连胜。攻下众多的城池,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此时项羽也已经是羽翼丰满,他叔叔也甘愿细心辅佐这个侄子,觉得自己这个侄儿乃人中之龙,他日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当项羽的几十万大军在巨鹿和秦末名将~章邯一场军事实力大较量(今河北平乡县西北地区)耽误了点时间,而另一只农民军由刘邦率领~额……应该说是一帮乌合之众更加准确一些,刘邦采用怀柔安民的政策,基本是一路绿灯先一步攻入咸阳,秦三世子婴向刘邦投降。子婴也就当了四十几天的皇帝,不过子婴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把赵高这个惑乱朝纲的乱臣贼子给杀了,从子婴出城投降刘邦后,那个统一六国,曾经庞大的秦帝国灭亡了。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重用的那些个名将,在刘邦项羽摧枯拉朽反秦朝的时候,怎么都没有没有出手帮助秦国呢?

首先来说说当年统一六国都有哪些名将,大家都知道灭六国的主力就是王翦父子。除这爷俩之外,协助他们的还有蒙家父子以及内史腾、李信、章邯等名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无杀功臣之心,也一直高官厚禄用之。

首先从功劳最大的王翦家族说起,可以说几乎整个六国,都是王翦和其子王贲带军队灭的,王翦参与了灭赵国、燕国、楚国、平百越之战,可谓是功绩卓著,因此后续拜了太师,同时还被封武成侯

他的儿子王贲参与了灭魏国、燕国、赵国、齐国的战役,功成后被封通武侯,王翦在统一六国之后年纪渐大,且王家功劳太盛,王翦没有居功自傲,没有作茧自缚,秉着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的原则,随后选择了急流勇退。秦始皇对王翦家族着重封赏,让王翦感恩戴德,但是后续就没有过多的史记介绍王翦这块了。

王翦也没有参与后来的秦国统一的一些政治、巩固国家根基等事,随后的经历不详。而其子王贲比父亲在史书上消失的时间还要晚一些,他陪着嬴政东巡去了琅琊,跟王绾、李斯在海上参与评议秦始皇的功德。随后也便没了详细的记载,最多也是跟父亲一样选择了荣归故乡,不再参与朝政。

后来秦朝各地起义军讨伐,王家只有王贲的儿子王离出来救驾,显然当时王翦父子可能已经不在人世间了。

再说说蒙家父子,也就是蒙武~蒙恬~蒙毅~参与平定楚国,俘虏楚王负刍。

蒙武在灭六国的时期年纪比王翦要大,应当是在完成人生最后一战不久后去世。史书也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蒙武的两个儿子分别以文和武的才能伴在秦始皇左右,蒙恬在外带军,蒙毅在内负责安保。

蒙恬被誉为是中华第一勇士,只可惜在始皇死后,被赵高、胡亥、李斯的一道假诏结束了生命。蒙恬一倒,蒙毅自然也不可能活着,被赵高囚禁杀害。

内史腾是为秦始皇攻韩的将领,随后又为秦国治理南郡,为将来的攻楚提供了坚实的驻军基地,秦王灭六国后他负责管理咸阳事务,地位很高,在这一职位上老死,同样没活到秦亡。

李信在史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在最近热播的(大秦赋)里面也有挺多的情节介绍,不过有提到他后来还跟着王翦南下平百越,随后史记便没了记载,(据说汉武帝时期的李广将军是李信的后代)小编认为李信的结局无非是三种:一个是老死或病逝、二是赐死、三是战死。但他的后代平安繁衍,所以有很大可能性是第一种或第二种。

章邯将军名气虽然不及前面几位狠人,在楚汉反秦的战争中,发挥着要力挽狂澜的作用,章邯将军刚开始迎击陈胜起义农民军的时候还是绰绰有余的,但遇上战神~项羽~就没办法了,巨鹿一战后投降。

之后跟着项羽入关,并分了关中之地,一代秦名将落得如此地步也是令人唏嘘。而章邯的结局也并不好,楚汉相争中兵败退守废丘,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这便是秦灭六国的名将最终归宿,是秦朝一众名将中,唯一活到了秦亡,也是唯一救驾的灭六国将领之一。

秦始皇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至今照耀着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的文明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8

因为那个时候王翦已经激流勇退了,再加上他的孙子那时也有去抗击,但可惜也无力回天

一、王翦无力挽救国家危亡

王翦可以说是秦始皇扫平六国的过程中贡献功劳最大的一位将领,他的名头甚至于可以和白起并驾齐驱。可是秦灭亡的时候,王翦和他的军队却没有再次出现,这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他无法再去当救世主了。王翦早在秦灭之前就已经过世了,那自然是无法在率领部下赶去救援。再加上那时他早就激流勇退,秦军也在边疆驻守了,百万秦军听从秦始皇的命令,根本就不敢从边疆撤军,不然异族就会趁火打劫,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二、一代功臣,激流勇退

王翦可以说特别的聪明,不仅在战场上有一方谋略,知道统领战场的局面,而且还知道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的策略。因为在打仗的时候,帮助秦始皇打下了整个中原,同样的也手握重兵。可是在打完楚国之后,王翦就非常识时务的选择了退隐山林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就再也没有待在朝廷之上了。他虽然是个大功臣,但是同样他的威胁也会让皇帝心中不得安宁。就算他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野心,但是难免会让皇帝猜疑,为了能让自己能够安度晚年,在那个时候选择最巅峰的时候退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秦灭亡的原因

并且王翦虽然在打仗方面很厉害,但是秦朝灭亡还是因为农民起义,还有法制思想太过暴力,劳民伤财,导致了农民积怨已久。并且修筑长城,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让百姓再也无法忍受。再加上内部的党派争斗,各怀鬼心,别让秦快速的衰弱。王翦那时候就算出现也无法阻止什么,因为他无法治理天下。

第2个回答  2020-09-29

秦朝灭亡之时,王翦已经“挂了”,死人无法救国。王翦,是秦国名将,而且是杰出的军事家,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但是他的生卒年,一直存在争议,各方说法不一。不过,王翦最晚死于公元前208年,几乎没有争议,而大秦帝国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07年,也就是说王翦已经去世了,根本无能力出来救助大秦帝国了。

王翦,最后一次“露脸”于历史舞台是他带兵“南征”。王翦领兵灭楚,但是大军抵达楚国之后,却坚壁不出,这使得大秦帝国上下对其质疑,百般催促其决战,但是王翦依旧如故,并且命令士兵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歌舞升平,自娱自乐。楚国的项燕带领四十万楚军迎战王翦,但是看到王翦天天自娱自乐,摸不到头脑,而楚军的实力同秦军差距甚远,又不敢贸然行动,所以两军形成对峙。后来,楚军贸然行动,准备向东调兵之际,王翦率军杀出,灭掉楚国最大的有生力量,一年之后俘虏楚王,最终评定楚国。

王翦,在秦国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同秦国的统治者关系非常密切,属于秦国的“顶梁柱”。公元前238年,吕不韦虎视眈眈,嫪毐发动“蕲年宫之变”,秦王镇压叛乱,诛杀嫪毐,并且清洗咸阳城,罢免吕不韦,这一时期咸阳的军事主官就是王翦,由此可见,亲王对王翦之信任程度。吕不韦被罢免之后,也是在王翦的建议和全力支持下,秦王才赐死吕不韦,并且最终全面掌握国家政权的,由此可知,王翦对大秦帝国来讲,绝对是“顶梁柱”的角色。

王翦,在秦始皇时期,可以说达到了权力巅峰,功劳极大。大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王翦只有灭韩之战,没有参与,其他五国的“灭国之战”,基本都是王翦父子带兵灭掉,司马迁对王翦的功劳评价,也非常高,后世基本都认可这一说法。这就足以证明王翦在大秦帝国的地位和威信,秦朝灭亡之时,如果王翦还在世,肯定会出来救国的,毕竟亡国就等于王氏家族的毁灭。王翦,同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而且王翦不仅勇冠三军,还智慧非凡,历史上对其评价非常高。

总之,王翦在秦朝灭亡之际,如果在世,肯定会力挽狂澜,奋力救国,毕竟王翦本人有勇有谋,而且资历和威严聚在,不仅有实力带兵,更有能力带兵,还具备带兵的资历,是大秦帝国难得救世之才。可惜,王翦当时已经去世,大秦帝国的“气数已尽”,无力回天,只能灭国!

第3个回答  2021-01-29

秦朝开始动乱是在秦始皇去世一年后开始的,以陈胜吴广起义为起点,引发了整个天下无数的反秦起义,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三年后,秦朝就灭亡了。

王翦是秦国大将,他在秦国的活动时间是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的这25年的时间,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是秦国灭亡六国的绝对主力,东方六国除了韩国之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和王贲父子灭亡的。

王翦在灭亡六国之后还参与了攻打吴越之地,并建立了会稽郡,之后史书上就没有前于王翦的任何记载了,以王翦的性格来看,他肯定是回家养老了。

王翦在向秦始王要60万大军灭楚之时,曾经多次向秦始皇索要财物、田产、房产等,为了就是让秦始皇放弃对自己的猜忌,等到灭亡六国之后,王翦大概率是告老还乡了,这个时候王翦的年龄差不多就是六七十岁吧。

王翦的儿子王贲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在公元前219年,随秦始皇巡游东方,之后史书就没有记载,很有可能也是告老还乡了,因为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发动的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的战争中,都没有王贲的参与,如果王贲在军中,那是绝对的功臣,肯定是他来领兵,只有他不在军中,还没有关于王贲的记载。

王翦还有一个孙子叫王离,王离在公元前219年还以武成侯的身份跟随父亲王贲与秦始皇一起巡游,王离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俘虏,然后被杀,王离死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05年,大概年龄是35岁左右,所以王离大概出生年是在公元前240年。

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秦军主要将领中参与灭亡六国的,基本上都去世,因为这个时候离秦灭六国的战争过去了15年,能做到将领级别的,年龄都不会小,而王翦这个时候早应该去世了,有可能他的儿子王贲都去世了。

否则王贲儿子在率军平定叛乱时,他的父亲王贲没有理由不支持,就算王贲还活着,也只有得到秦朝政府的任命才能领兵平叛,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王贲应该是去世了。

王翦的孙子辈王离在秦末正处于壮年时期,他的爷爷王翦早就去世了,另外,即使王翦没有去世,他也是常年隐居状态,没有秦朝政府的任命也不能参战,然而最重要的是,王翦这个人非常懂明哲保身,在秦末那种乱世,他即使活着,有能力救援,也不会救援秦朝,因为这个时候的秦朝是谁也救不了的。

因为反秦的力量太过强大,整个天下,除了原来秦国的传统控制区外,原关东六国的人民全部都反了,秦国反而成了少量,再加上秦朝中央政府被奸臣赵高所控制,连章邯这样的将领都投靠了项羽了,王翦自然懂这个道理,出来救还搞不好被赵高害死,还不如躲着。

第4个回答  2021-01-29
引言:

秦朝统一前后诞生了两大武将家族,一是以王翦代表的王氏家族,二是以蒙恬为代表的蒙氏家族。蒙氏的崛起原本比王氏早,但由于王翦和王贲父子功劳大,六国被灭有五国跟他们父子都有关系,以至于灭楚后,功高震主了,蒙氏被王氏完全压制。所以从秦始皇开始,秦朝皇室就一直在扶持蒙氏制约王翦父子。比如王翦攻楚时,带走了六十万大军,给他当副将顺便监视他的人,就是蒙恬和蒙毅的父亲蒙武。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此后关于他的事迹不见于史籍。而且《史记》中对他病死记载也只是“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秦二世在位时,王翦与其子王贲都皆已去世)。并没明说王翦病死在秦二世在位期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

一般公认的说法,都还是认为王翦卒于前210年之前。毕竟王翦是服务了四代秦王的四朝元老,他如果活能到陈胜吴广起义时,凭借他的政治影响力和地位,不可能一点记载都没有。

王翦退隐,王氏衰落,蒙氏顺理成章的成了头号家族,王氏则排到了第二。直接证据就是王翦的孙子王离给蒙恬当副手,秦始皇把公子扶苏也派到了蒙恬处实习,这妥妥的就是想扶蒙恬上位。

王翦去向

秦国统一后,嬴政南征百越,以王翦为帅,王贲副之,父子俩带五十万秦军南下伐越,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百越地区多雨潮热,王翦身体很快就不行了,临死前王翦要求秦始皇继续对百越用兵,要坚持化百越入华夏,以此给华夏族扩展生存空间。王翦死后,秦始皇亲自扶棺下葬,王贲也为父守陵。王贲多年与父亲征战南北,也留下了一身伤病,不久也死了,其子王离进入蒙恬大军历练。

在名将风范世家的熏陶下,王离也是秦朝杰出的将军,在建立军功后被封为武城候,继任父亲王贲的将军之职。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原来战国六国的贵族借农民起义的这条燃烧的引线纷纷复国,而当时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思想还未根深蒂固,多数人还沉浸于数百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分裂小国的惯性思维,随着六国贵族登高一呼鼓动,最终形成各路割据武装。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派章邯和王离率兵攻打赵国,爆发了巨鹿之战,秦军与诸侯军队各有四十万人,结果王离的军队被西楚霸王项羽及诸侯联军大败。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被俘,王离与其归降的二十几万秦军将士一同被项羽坑杀,章邯投降,至此秦军主力基本被消灭。同年,汉高祖刘邦大败秦王子婴(秦国末代皇帝)的军队,来到了霸上(今西安白鹿原),刘邦在项羽等待数月后,先行一步进入了关中。秦王子婴乘着白马拉的素车,把绳子系在脖子上,挂着皇帝的印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正式灭亡。

假设王翦真的活着,那么他一定会出来救国,而且秦国或者说秦朝也不会亡在刘邦,项羽的手里。因为王翦的军事指挥能力,绝对不是一万个刘邦,一千个项羽可以比拟的,在我看来,即使是被后代尊奉为“兵仙”的韩信,也未必是他的对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王翦的评价:

善用兵者,破敌国,当如小儿毁齿,以渐摇撼,而后取之,虽小痛而能堪也。若不以渐,一拔而得齿,则取齿适足以杀儿。王翦以六十万人取荆,此一拔取齿之道也。”

结语:

秦朝建立后,第一功臣王翦履行自己伐楚之时曾许下的诺言,急流勇退,渐渐淡出朝堂。且不说,王翦、王贲父子在秦二世即位时早已离世,即便是活着,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章邯之将帅之才,其实不在白起、王翦之下,然而却也无法挽回秦朝的败局。因此,大秦之覆灭不在于缺少将才,而在于失了人心。不然,何至于,陈胜高呼一声,天下群雄便群起响应呢?得民心得天下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