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保险都有哪些套路?

5月24日,#保险公司因上海无中高风险区拒赔付#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然而之后,沈女士因为所住小区长时间封控,去申请隔离津贴时,保险公司却几次三番拒绝赔付,理由是“这段时间内,上海并没有中高风险地区”的说法。

第1个回答  2022-05-26
套路一:夸大理财产品收益
我的同学为什么会在银行买了份保险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她想去存定期,但大堂里的人给她介绍了理财型的保险,收益比定期高了好几个点,而且还能复利计息。

她被说得云里雾里,受了高收益的诱惑,没有对情况多做了解,自然就掉了坑。

其实保险的理财产品收益并不总是如宣传和演示中那样动人。

大家在买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产品的保底利率是多少,这是绝对能拿到的;除了保底利率,大家还可以关注一下保险公司公布出来的结算利率,一般结算利率较高的就说明公司实力还不错,大家拿到的钱也会多一些。

文章图片2
千款产品评测每天更新 公众号:梧桐保

套路二:保险一分钱一分货
和这个观点相对的另一个套路是“保险公司大小都一样”。

这两种观点都带着自己的立场,我们一个个说:

保险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大公司确实在品牌和网点方面都有优势,而且理赔经验也丰富;但如果要让客户为一个公司支付50%以上的溢价,我想客户还是需要一点知情权的。

而对于保险公司大小都一样,这显然也不全对。

大公司毕竟网点多,对于一些年纪较大或者怕麻烦的投保人,你让他全程都在网上操作,理赔时也只是通过经纪人的远程协助,这其实是很困难的。如果有业务员能面对面地提供帮助,对他们来说当然非常重要。

另外,保险公司多年的品牌、理赔传统,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才能沉淀下来的优势,不是单凭价格就能够抹平的。

文章图片3
千款产品评测每天更新 公众号:梧桐保

套路三:限时限量,即将停售
这个套路屡试不爽,隔一段时间就有产品要“停售”。其中有些是真停售,有些就是为了炒作而已。

保险产品的停售一般是由于以下原因:

1.不符合银保监会监管要求

2.正常更新换代,未来会有更好的升级产品

3.保险公司确实卖亏了(但这种情况都不会大肆宣传)。

所以我们看到的停售通常都不属于错过会后悔的那种,但今年即将下架的这一批重疾是例外,想上车的朋友可以抓紧。
第2个回答  2022-05-26
1、基础保障——交强险

交强险就像是人身险中的医保,是最基础的保障。Ta的本质是第三者险,所以其保障的是车祸给第三者造成的伤害。

1)交强险的保障

(交强险保障明细)

交强险的保额是分项赔付的:

撞人致死赔付11万

撞人受伤是赔付1万

交通事故产生的财产损失赔付2千。

这还是在被保险人有责任的情况下,如果是车主无责的话,最高累积赔付1.11万。

2)交强险的社会特性

公益性:让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这里要注意的是,就算是车主酒后驾车、故意撞人、交强险也是理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受害者。

强制性:强制承保,不能拒保

广泛性:只要是机动车都可以承保。(机动车包括摩托车,不包括电动车)

十几万赔付,听起来很多,其实在事故的赔偿中微乎其微的。

我们来看一下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

(交通事故死亡赔付计算方式)

以我们的首都北京为例,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是需要一百二十万之多的。

所以为了让保障更加全面,车主应该主动配置商业险。

2、全面保障——商业险

跟交强险相比,商业险的种类繁多,保障也更加的完善。

奶爸整理了一张表,让大家更方便理解:

(商业险保障明细)

下面我们就一款款来看一下:

1)车辆损失险

机动车辆损失险是车辆保险中用途最广泛的险种,它负责赔偿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车辆损失。

2)第三者责任险

第三者责任险是交强险的补充,是赔付他人对于超出交强险赔偿限额部分的保险。

第三者险重要的原因在于,汽车撞坏了可以修,但是如果开车撞伤了人,而且对其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的话,那赔偿给对方的数额足以摧毁一个普通家庭。

让许多车主困惑的是购买多少保额的三者险算足够。

车险专家给的建议是:优先选择保额100万元档,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保更多。

3)车损险无法找到第三方特约险

按照车损险条款约定,“被保险机动车的损失应当由第三方负责赔偿,无法找到第三方的,实行30%的绝对免赔率”。

即如果发生上述情形,保险公司将从赔付金额中扣除30%。但如果车主在投保车损险的同时,投保了“机动车损失保险无法找到第三方特约险”,就可以在此附加险项下得到本应由自身承担的30%的赔付。

4)车上人员责任险:

车上人员责任险是用于赔付因事故导致车上人员损伤的险种,当事故由被保险人负责时可申请赔付。
第3个回答  2022-05-26
为什么保险公司不停地招人?

招聘对保险业务员来说: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佣金;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职级;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客户;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人脉;招聘对保险公司来说: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免费广告;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占有市场;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更多保费。

一、招聘对保险业务员来说:

1.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佣金:保险业务每天发布招聘信息,这狂轰乱炸的招聘信息,让保险业务员发布的直接动力,就是保险公司的增员奖金,这个比签单更能利益最大化,如果招聘过来的人是个“人才”,那么长远的收益更是源源不断。

2.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职级:保险业务员之所以这么拼着老命的去招聘,因为按照保险公司的“基本法”,如果想升职级有自己的团队,就要有人力,如果能够成功晋级就可以得到:新主任津贴,增员奖金,辅导津贴,直接管理津贴,育成津贴,组年终奖金,晋升奖金等,及更高的团体保险。

3.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客户:保险公司新进的保险业务员基本上,上岗后不久都会为自己投保,因为为自己投保不仅是看中为了自己充业绩,又能赚取自己的佣金,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仅仅只能算是保险公司的“低等”客户而已。因为普通的投保人都有在保单犹豫期内无损自由退保的权利,而保险业员的“自保单”(以保险业务员为投保人的保单)则是“自动放弃”了犹豫期无损退保的权利。

4.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人脉:假如招聘的新保险业务员即使不能在保险留存下来,这个并不重要,关键是其曾经卖过保险,且有保险知识的熏陶。离职的保险业务员,以后如果身边有朋友买保险,他们也大多把这个想买保险的人介绍给自己曾经的保险公司的“师傅”。

二、招聘对保险公司来说:

1.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免费广告:保险业务大面积的招聘宣传,无论有没有招聘到保险业务员,其中的保险公司都是最终受益的,算是没有花一分钱,保险公司做了N次的免费广告宣传。因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员都是免费的宣传员,为什么呢?保险公司只看业绩,如果没有签单,那么前期自己的投入都白费了。

2.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占有市场:保险公司招聘过来的新业务员都要经过保险的培训才能上岗,不仅要接受保险知识的培训,更要接受保险公司的成长历史。即使这个保险业务员离职了,在他们的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能为保险公司起到宣传的作用,赢得好的口碑。有的保险公司,还把离职的保险业务员重新“武装”起来,让他们继续为保险公司,用其它方式卖保险。

3.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更多保费: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员其实也是保险公司的一类大客户群体,他们这些人更容易投保,不仅是因为保险业务员自己认同保险,也是为了自己的业绩,所以,有些保险业务员家里有几十张,甚至上百张保单。保单对保险业务员虽然只是几页纸,但对保险公司都是实实在在的保费。
第4个回答  2022-05-26
保险公司的套路确实不少,如果你没有提前了解,80%的人都踩坑了。

前几天有个人给大白留言说,我给自家买的都是消费型保险,几十年后没钱返还,跟车险差不多,感觉很亏。她觉得那种交满 10 年就能返钱的保险很靠谱,不仅返回本金(比如 1 . 5 倍本金),还有利息拿。

这其实踩进了 80%的人都会踩的坑。

如果你投保的是理财险(万能险等),保险公司一般会扣你高额手续费,你交5k ,扣你3k手续费。交 10 年,别说给你利息了,回本都特别困难。

如果你投保的是终身的重疾险(返还型),但是保险业务员没有告诉你,这种产品往往需要退保才能领本金。不但老的时候保障没了,而且不一定回本(现金价值不高)。十年之后,保险公司最多退还你一半的本金。

如果你投保了捆绑型的产品,价格高的离谱,本来是想买个重疾险,最后却买了个主险是终身寿险的捆绑险,附加了个重疾险,重疾险的保额只有几万块,根本不够。

保险业务员之所以忽悠你选这几种保险,正是抓住了大家的赚钱心态,而且这类保险佣金高,所以他们最喜欢给你推荐!

大白要提醒一下大家,像分红险、捆绑险、两全险,这些都要避开!价格高,保障差。作为一般家庭的成员,配置上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经济支柱再加个定期寿险就可以了。每个险种分开单独买更划算,保障也更好!
第5个回答  2022-05-26
制造焦虑
互联网公司内卷严重,我跟你们说,保险行业有过之无不及。

这些内容,朋友圈没少见吧。

同一个案例,就这样被不同的保险销售员“消费”。

这种拉一捧一的行为,low 到爆。

我们对于保险公司、业务员故意制造的焦虑,要理性看待。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选择向银保监会反映。

炒停售
去年某保险公司有一款重疾险,借着重疾新规出台,时不时地刷爆朋友圈:限购三天、最后一天、即将停售......

结果呢,一直没停,原因居然是:卖的太好了!

那么保险停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俗而言,就是保险公司不卖了。

而不卖,也分真假。

真停售,和开发新保险产品一样,必须向银保监会提前报备。

报备后,即使后悔了,再想卖这款产品也是不行的。

而现实中也不乏“假停售”,只是关闭了这款产品的投保入口,而未向银保监会进行停售报备。

将其称之为“下架”更为恰当。

但现实就是,下架哪有停售来得刺激。

既然聊到了停售套路,那专心君再展开说说:

保险产品为什么会停售?

一般有这四个原因:

1)经营惨淡,入不敷出

比如某些健康险,产品设计不合理,保费过低,健康告知又过于宽松,最后导致整体赔付率过高。

保险公司赔麻了,立马下架停售。

再如长期储蓄型保险,预定利率较高,结果投资收益不尽人意,产生了利差损,保险公司亏钱了,一样停售。

保监会也于 2016 年 9 月份发布了《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中提到:

保险公司应主动对年度累计规模保费收入少于 100 万、且年度累计销售件数少于 5000 件的备案个人产品进行主动停售,产品使用未满一年的除外。
2)产品违规,监管叫停

银保监会一方面要保证保险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偿付能力,另一方面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产品条款存在违规,或将导致消费者遭受风险和损失,都会被银保监会叫停。

3)产品落伍,更新迭代

随着市场变化、医疗水平进步等诸多因素,老产品落伍了,缺乏竞争力。

保险公司又懒得重新开发产品,就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改改,便称之为“升级”。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某福,从 2013 年问世,迄今为止,大大小小的升级也有好多次。

升级后,以前的产品就停售了,这些停售的产品在其官网也都可以查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