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保险都有哪些套路?

5月24日,#保险公司因上海无中高风险区拒赔付#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然而之后,沈女士因为所住小区长时间封控,去申请隔离津贴时,保险公司却几次三番拒绝赔付,理由是“这段时间内,上海并没有中高风险地区”的说法。

第1个回答  2022-05-26
免费领取自动扣费

线上售卖猫腻儿多

保险免费领取,这样的实惠靠不靠谱?

记者查询多个第三方投诉平台看到,有不少消费者投诉称,有的保险以“首月1元”“免费领取”等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第二个月就被自动扣费,家里老人用手机时不小心点击链接“中招”。在黑猫投诉平台,仅2021年涉及“1元保”的相关投诉就超800条。

其中,有一款名为“××保Plus”的保险被消费者疯狂“吐槽”。

投诉者普遍反映,他们的手机上莫名其妙收到一条短信,上面写着:“尊敬的客户,您的××保Plus意外伤害险产品计划已领取成功。”后面附着保单号、客服热线等字样。但实际上,本人在线上线下都没有办理过这款保险。

多位投诉者向记者回忆说,自己是在其他网络平台浏览时,因某活动填写了身份信息,之后就收到了这条参保短信。

一名投诉者称,自己陪孩子在一款App上游戏时,弹出一个互动消息,提示她中了188元的话费,要求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后方可领取。等她填写完个人信息,话费没到账,投保成功的短信倒是来了。

之后,该保险公司还不断通过电话和短信骚扰客户,要求完善个人信息,并推销其他种类的保险。

此外,保险自动扣费的投诉量在保险投诉中也稳居前三位。在多个投诉平台,消费者反映一些线上保险通过弹窗、链接等形式诱导消费者点击进入,在无相关告知的情况下持续自动扣费续保,甚至有消费者反映自己被扣费多年,但从未收到相关扣费通知。

来自山东青岛的马先生于2020年5月在线投保了一款涉养老的保险,并选择了月缴费70元。后来因为不满意保险公司的服务选择退保,但折腾了一年多也没有退保成功,“在线申请退保,系统不是说需要升级就是正在维护,和客服沟通多次也没有效果,但每个月的扣费却雷打不动”。

线下套路防不胜防

诱导手段花样百出

不光线上,线下办理保险业务同样套路重重。在一家第三方投诉平台,关于保险业务的投诉超12万条,主要涉及保险产品虚假宣传、保险赔付认定困难、赔付周期长、产品存在捆绑销售等问题。

山西太原的胡先生就被保险业务员“坑”了一把。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先生认识了一名保险业务员,对方向他介绍了一款“终身制百万医疗保险”,称交15年的保费,管到被保险人99岁,无论大病小病都可以报销,理赔上限达300万元,但购买该保险必须捆绑购买两款理财类产品。

考虑再三,胡先生给父母和刚出生的孩子购买了这款医疗保险。但买了两款
第2个回答  2022-05-26
别说保险公司套路深只要是销售公司,他都有自己的经营方法和策略,我们来看看保险公司在世界五百强的排名世界五百强最少有50家保险公司中中国有七家,他们背景都是国企。每年为中国的金融做出了多少的贡献,每年国家的多少基建投资债券等都是保险公司投资购买世界保险公司百年以上者多得数不胜数。作为民生稳定的幸福生活助推器的保险在欧美国家是收到如何重视和民众的平等对待。
小孩没有寿险责任却配置各种理财储蓄保险。小孩最大的保障是父母很多家长被各种爱与责任营销,忘了从财务角度去考虑保险配置。寿险的保障责任是身故带来的财务风险转移父母作为家庭经济支柱,需要抚养孩子身故带来的财务风险会让成长期的孩子失去稳定生活保障,所以家庭经济支柱在配置资本健康保障后。前阵子我们公司一位女同事。刚生完孩子接到保险公司的电话。对方说自己是客服部的,因为同事当初生孩子的医院和他们公司是合作医院。所以要给同事送金币等礼物。还说如果不方便来取可以送到公司。同事一听,还有这种好事。当时就满口答应了。也就是保险代理人的办公地方,结果进去了之后还没等他开口推销员就开始了长篇大论的各种推销产品。想领到礼品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说也是保险推销员的最新套路先把你骗过来,然后再推销他的产品。许多推销公司的套路终究不如保险公司藏的深。
第3个回答  2022-05-26
“有病理赔、没病返保费”套路
多数人应该有想过这个问题,就是交了保费买保险,如果平平 安安没啥事,那这笔保费不就白交了吗?想着就划不来。
于是返还型保险被推出,有着“有病理赔、没病返保费”的美称,但返还型保险有这几个坑:X保费较高
X保障少
×返还收益低
返还型保险的性价比非常低,没有全面的保障,也没有可观的收益,最好是不要碰

“贵有贵的道理”套路
买保险这件事,“贵有贵的道理、一分钱一分货”的理论可能并不适用。
举说明:
像重疾险,银保监会有规定必赔的25种重疾,剩下其他因素就对保费价格没有关键影响了。如果说只认“一分钱一分货”,挑贵的买、挑品牌的买,那就可能多花钱了
第4个回答  2022-05-26
01大量招聘客户
保险公司常年都在招聘,真的这么缺人吗?

保险公司招的代理人并不是公司内部员工。

保险公司招聘大量的代理人后,紧接着就是密集的培训。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如果要卖出去一样东西,销售必须自己真心觉得那个东西好。销售培训都是奔着这个目的设计的。

“人的本质是复读机”,通过密集的培训,大部分代理人产生对自身产品的认同感,自然就乐意购买保险,而且在“真心”或者业绩压力下,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02保险真的会“骗”人
虽然说保险本质是白纸黑字的合同,大部分人被“骗”都是没有看清保险合同。

但是,保险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些保险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产品设计的时候钻空子,比如:

1、保障缺失。比如,虽然有轻症保障,但是高发的轻症并不在保障范围。

2、设计华而不实的保障,假装高性价比。

比如,5次重疾、7次轻症。看似保障非常充足,宣传上噱头也很足,最高赔付800%保额。但是一个人患一次重疾已经非常倒霉……太多的赔付次数一点都不实在。

3、捆绑销售,比如捆绑销售意外险和百万医疗险,营造一种稀缺感。

4、大而全,营造高端感。

比如,友邦重疾险的保障包括10多种,看上去很高端。但是重疾、身故、全残、疾病终末期、老年长期护理金这些保障,只赔付其中的一项。如果你以为自己买了全方位的保障,那就错了。

保险不会骗人的,但是保险有一定的专业性,并不是能个人都能看懂。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迎合营销需求,并不是做一款“好产品”。
第5个回答  2022-05-26
我见过的有,虚假的保额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问我,早几年给孩子买了100万的重疾保额够不够,之后把保单发了过来。

乍一看没啥问题,但仔细研究才发现这100万保额“内有乾坤”。
事实上这是一款终身寿险,附加了重疾保障,一年保费7、8千。

100万额度倒是真的,但那是寿险的额度,也就是被保人身故才能赔, 而重疾最高只能赔50万。

当初说好的100万保额,其实是偷换概念。

让客户给不用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的孩子买100万保额的寿险,如果你也碰到这样的业务员,建议你有多远离多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