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词夺理的例子

如题所述

成语释义

【成语】强词夺理

【拼音】【qiǎng cí duó lǐ 】

【释义】强词:强辩;夺:争。 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近义词】蛮不讲理

【反义词】不言而喻

成语典故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大夫名叫高阳应,是一个强辩的人,没有理由的事情,他也要强辩硬说,别人虽然嘴里说不过他,可是心里就是对他不服。

有一次,高阳应要建一座房子。一位有经验的木匠看了盖房子的材料向他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把湿泥抹在木料上,那么木材必将弯曲。用没有干的木料来建造房屋,今天即使是好的,以后也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却反驳说:"依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就不会坏——木头越干就越有力,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现在木头还湿的时候,对湿屋顶都能支架得住,过了些时候,湿泥干了,压力减少了,木头风干了,不是更能支持得了吗?怎么会倒下来呢?"

木匠被他这么一驳,无话回答,只好依着他的意思去做。房屋很快盖起来了,但是没有多久,不出木匠所料,房子果然倒塌了。

以上故事中的高阳应,可谓强词夺理。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也有“强词夺理”的说法,云:“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3
公元前579年,秦晋两国终于彻底闹翻了。

得到周天子的首肯后,晋厉公召集了齐、鲁、宋等八国。伐秦之战一触即发。

秣马厉兵之际,晋厉公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战争,讲究师出有名。伐秦,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兵马未动,先行的不光有粮草。还得有包装和策划。

苦苦思索之际,有人自告奋勇,提出找理由和出使的全套方案。这便是大夫魏锜之子魏相,又称吕相。

那好,就给年轻人一个锻炼的机会吧。晋厉公把任务交给了魏相。反正,再不济,能把向秦请战的流程走完就不错了。

没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交出了一篇千古奇文。这篇《绝秦书》,被全文收入《古文观止》之中。

全篇慷慨激昂、纵横卑阖,语言上字字珠玑,将强词夺理,牵强附会写出了新高度。

还留下了“戮力同心”、“痛心疾首”、“惟利是视”等多个经典成语。

而魏氏,也由此一举成名,跻身于卿族。成为后来三家分晋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吕相绝秦

晋国已被三面包围
《绝秦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背景。

一、秦国,由盟友变敌人

秦晋成为敌人后,秦国开始和楚国结盟。加上东边的齐国,也一直尝试和楚国搭上关系。

这样一来,齐、楚、秦三国,就从东、西、南方,给晋国设了个包围圈。

这个包围圈一旦合围,是十分致命的。

虽然晋国也想了些办法,比如扶持楚国腹地的吴国崛起。但吴国是从刀耕火种而来,这个起步不是一般的低,暂时还很难对楚国构成威胁。

各个击破才更为现实可行。

公元前589年,晋向齐发起了鞌之战。这一仗,齐国被打的溃不成军,齐顷公被追得绕华不注山跑了三圈。齐国被迫向晋国求和。

东边稳住了。

接下来就是秦国了。俗话说, 反目的朋友才是你最可怕的敌人。

曾经有过秦晋之好,秦国对晋国太了解了。

向中原进军,一直是秦国的梦想。晋国就是最大的拦路石。

之前,秦晋结盟,有晋国挡着,秦国无能为力。但当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后,秦国还是肆无忌惮起来。

本就地处蛮荒,秦国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颇有点平头哥的劲头。

自从肴之战后,秦、晋双方战争从未消停过。
第2个回答  2020-11-13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高阳应最喜欢强辩,而且强词夺理一定要赢。一次高阳应要盖一幢房子,有经验的木匠见湿木料去做梁柱,用不了多久就会造成房屋倒塌。高阳应则强行说湿木盖房有好处,就安排人盖,结果一年后该房屋就倒塌了。
  【出处】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无理强辩
  【相近词】满嘴胡缠、蛮不讲理、蛮横无理
  【相反词】理直气壮、不言而喻
  【成语造句】
  ◎ 这既不是倒打一耙,更不是强词夺理,而是作为教师必须经常自觉反省的。
  ◎ 皇帝及军机处碰到这类案件,实在可以说是不求甚解的,起先在神经过敏里怀疑,继则便强词夺理,凌迟处死或秋后处决而拉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13
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成语繁体:强词夺理

  成语简拼:QCDL

  成语注音:ㄑ一ㄤˇ ㄘˊ ㄉㄨㄛˊ 一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强词夺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词,不能读作“chí”。

  成语辨形:理,不能写作“礼”。

  近义词:满嘴胡缠、蛮不讲理、蛮横无理

  反义词:理直气壮、不言而喻

  成语例子:他的'话简直就是强词夺理,你不要信他。

  英语翻译:resort to sophistry

  日语翻译:屁理屈(へりくつ)をねる

  俄语翻译:спорить вопреки зрáвому смыслу

  其他翻译:<德>Zuflucht zur Sophisterei nehmen<法>prétendre avoir raison bien qu'on ait tort
第4个回答  2020-12-15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高阳应最喜欢强辩,而且强词夺理一定要赢。一次高阳应要盖一幢房子,有经验的木匠见湿木料去做梁柱,用不了多久就会造成房屋倒塌。高阳应则强行说湿木盖房有好处,就安排人盖,结果一年后该房屋就倒塌了。
  【出处】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无理强辩
  【相近词】满嘴胡缠、蛮不讲理、蛮横无理
  【相反词】理直气壮、不言而喻
  【成语造句】
  ◎ 这既不是倒打一耙,更不是强词夺理,而是作为教师必须经常自觉反省的。
  ◎ 皇帝及军机处碰到这类案件,实在可以说是不求甚解的,起先在神经过敏里怀疑,继则便强词夺理,凌迟处死或秋后处决而拉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强词夺理和理直气壮胡搅蛮缠指鹿为马蛮不讲理动词,连用大家就可以知道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