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如题所述

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后人记住了李广、也记住了他终生未能封侯之事。提起李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飞将军”这个外号,一位被自己的对手称为“飞将军”的将领,怎么就一辈子连个列侯都没有混上呢?难道真的如一些人所说,是汉武帝刘彻为人刻薄寡恩吗?恐怕未见得……


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

人们经常说“汉承秦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汉承秦制”呢?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完美地诠释了“汉承秦制”四个字。汉王朝建立之后,近乎照搬了秦王朝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尤其像李广这样的职业军人,一切爵位都必须靠军功获得。没有实打实的军功,你名气再大也没用!即便是卫青那三个“襁褓封侯”的儿子,他们靠的也依然是他们老爹卫青的军功,而不是因为他们是汉武帝的内侄!


如何“李广难封”

因为与李广的关系比较和谐、加之对卫、霍成见颇深,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掺杂了许多私人感情因素在其中,把李广描绘成了“天上有、地上无”的一代名将!那么,李广的军功到底如何呢?


平心而论,李广这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战术指挥能力也不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行伍出身的李广很早便在一众“丘八”中脱颖而出。可这种“少年得志”最终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广的发展。凭借军功,年轻的李广被提拔为了汉中郎,成为了皇帝的“禁卫军”、早早远离了战场,失去了继续用刀枪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陪着皇帝狩猎玩儿……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上天再一次给了李广机会,可李广政治上的“弱智”却最终让他与封侯失之交臂。在昌邑城下,李广率部夺取了叛军的军旗,立了大功。梁孝王刘武为了拉拢李广,授予了他将军印。政治上“弱智”的李广想都没想便接受的。刘武何许人也?汉景帝的胞弟、理论上对皇位威胁最大的诸侯王。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又立下了大功,加之窦太后的“一碗水不端平”,刘武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汉景帝的皇位和皇权!手握重兵的将领和这样一个人搞到一起,而且还接受了他授予的将军印,汉景帝作何感想?不言而喻。事后,汉景帝虽然没有追究李广,却给他来了个不封不赏——“梁王不是给了你将军印了吗?他已经赏过了,朕还赏什么?”就这样,李广因为自己政治上的“弱智”失去了第一个封侯的机会。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之后,李广被调任边郡太守,这个职位虽然地处边境,却没有以行政为主的职务,并不直接领兵上阵杀敌。加之那段时间汉匈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李广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汉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李广又被调回了长安,出任卫尉。职位虽然升了,却再一次失去了建立军功的机会。


后来,汉武帝改守为攻,主动对匈奴发起攻击。李广以卫尉身份为将军,从雁门出击。因为名气太大,匈奴人把本来作为“偏师”的李广作为主力来打!李广“双拳难敌群殴”,最终成了匈奴的俘虏。虽说后来逃脱了,但战败和被俘在彼时是死罪,李广逃离了匈奴却逃不脱汉王朝的“死刑判决”。所幸的是,汉王朝有赎刑,可以用军功和金钱抵死,最终李广只能拿以往的军功和家中的积蓄来换取自己的性命,被贬为了庶人。自此,李广之前的一切全部清零……


不久之后,边境战火再起,李广被汉武帝重新征召出任边郡太守。继而又接替石建出任郎中令。此间,李广主要的职权范围同样不是统兵作战,依然没有建功封侯的机会。直到元朔六年,李广奉命岁大将军卫青出征,此役很多将领都立功封侯了,可李广却因为杀敌俘敌数量不足再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由此也可见,李广在主动进攻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他的思维基本还停留在汉初的防守层面。再后来,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分兵进攻匈奴,因为张骞耽误了行程,李广部被匈奴右贤王部四万多人围攻,虽然后来张骞赶到、匈奴人撤军,但李广部却近乎全军覆没……事后,汉武帝给李广来了个功过相抵、不赏不罚,李广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上天给了李广最后一次机会。可负责迂回包抄、配合卫青作战的李广却带着军队在草原上迷路了……此举直接导致卫青的主力部队与匈奴军队交战时让最“重量级”的单于给逃脱了!事后,问责在所难免,李广一时想不开,居然抹脖子自杀了……最后一次立功封侯的机会也失去了。


“李广难封”到底该怪谁

“李广难封”到底该怪谁?汉武帝吗?作为帝国的最高统帅,汉武帝不可能为了李广去破坏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因为他还“不够格”!汉武帝错了吗?没错。如果他为了李广破例,那么其他人呢?长此以往,军功封爵便形同虚设,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作用。那么,只能李广自己的责任。当然,李广早年间名气太大,对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出征匈奴,作为“偏师”的李广所部经常会被匈奴人视为主力,遭到数倍于己的匈奴军队围攻,自保已然不易,杀敌建功就更加困难了。但这些都只是客观原因,主要责任还在李广自己。


首先,李广这个人政治上太“弱智”,这一点从他和梁孝王刘武之间的那件事以及他的儿子李敢公开让卫青难堪也能看得出,李广这个人的性格比较直接,自然不太受上峰待见,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后来的立功与升迁。虽说军功是靠刀枪打出来的,可上峰不给机会,你拿跟你去打?再就是战略思路的转变,汉武帝与匈奴大规模开战之后,一个重大的战略思路转变就是深入匈奴境内作战、把战争祸水引向匈奴,汉武帝尤其赞赏霍去病的孤军深入、狂飙突击!在这一点上,李广是有“硬伤”的,从漠北之战时李广迷路就能看得出,他更适合在家门口防御作战,远征、孤军深入并不擅长……也就无怪乎数次远征匈奴李广要么兵败、要么无功而返了。没有实打实的军功,就没有封侯的本钱,就算汉武帝再器重他李广,也没用!更何况,汉武帝对李广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器重”。


王勃一句“李广难封”让后世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是汉武帝的刻薄寡恩导致了李广终生未能封侯。但实际上呢?这个锅汉武帝背不着!最主要的责任还在李广自身,他的战术思路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加之政治上比较“弱智”、在高层的人缘也不算太好,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也无法与卫、霍这些汉武帝的新宠相比,终生未能封侯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作为高级将领,单兵作战能力、战术指挥能力固然重要,但战略思想必须紧跟时代,否则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能与士兵没吃同住、同甘共苦的不一定就是优秀将领……很不幸,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霍去病视士兵如草芥,但他战略思路对了,自然比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李广更加容易建功立业、立功封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9
因为李广一辈子打仗都没有立下很大的战功,每次打败敌人,都没有杀很多的敌人,达不到封侯的要求,
第2个回答  2021-01-09
因为当时平定七王之乱的时候,得罪了当上的皇帝,而第2次漠北之战,没有把握机会,最后没有封侯。
第3个回答  2021-01-09
这是因为李广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为人太过耿直,不知道怎么讨好上司,所以一生都没有封侯。
第4个回答  2021-01-09
因为他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在汉武帝看来对匈奴的抵御算不上功劳,所以没有给他封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