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教的一个疑惑

佛教有这么一个认为: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终身都在做善事,为大家所赞赏。但是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哪怕是生前最后一天做了一件坏事,可能这坏事还抵不上他生平善事的十万分之一,但这也是不值得佛家称道的,是被唾弃的。

但是,如果有这样一类人,一生坏事做尽,偷杀乖抢,无恶不作。假如有一天他悔悟向善了。佛家却称道这是“浪子回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以从小说和史实中看出,很多大奸大恶之人最后都出家了向善了,可能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佛家的教化行善功能,可是,对于前一种人,是不是太苛刻了呢?

这是我看佛经的疑点疑惑,希望高人能解惑,谢谢,
但是弱国人家是无意的呢,或者是被人诱导下才犯的错误呢。给人家一辈子的否认不是很苛责么

盐块经­

Lonaphalasuttam­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

­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而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能住于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堕落]地狱。然而,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犹如有人将盐块投进小水杯中。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那小水杯中的水是否会因该盐块而咸得不堪饮用呢?”­

­

“是的,尊者!”­

“那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因为水杯中的太少水,才会因该盐块而咸得不堪饮用。”­

­

“诸比库,犹如有人将盐块投进恒河中。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那恒河是否会因该盐块而咸得不堪饮用呢?” ­

­

“不会,尊者!”­

“那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因为恒河乃大水聚,不会因该盐块而咸得不堪饮用。”­

­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却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穷困、贫乏、少财。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钱。诸比库,像这样的人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

­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作了少量的恶业,由此导向地狱。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作了少量的恶业,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由此导向地狱。­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就犹如有一类人不与而取(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有一类人不与而取了羊,却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不与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穷困、贫乏、少财。诸比库,像这样的人不与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不与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却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钱,是国王或国王的大臣。诸比库,像这样的人不与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甚至还会向他合掌请求说:‘大人,请还给我羊或羊的价钱吧!’­

­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然而,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而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能住于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

玛欣德 尊者 Mahinda Bhikkhu 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9
你说的是:寡妇失节,不如老妓从良
这是济公活佛曾经说过的一句偈语,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他说的这句话的出发点在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而不是一时冲动。比如说那个寡妇本来是个守节如玉的妇人,有一天却想,天天为一个死人守节,太不值得了,找快活日子过不好吗,于是她就干起了卖淫的行当,这样就把一生的守寡积攒的功德全丢掉了;如果她一生守节如玉,肯定来世有非常好的果报,但她不愿意做寡妇了,去做了娼妇,哪怕只做一次就死了,也是她自愿放弃的,好比一块馒头扔进粪坑里,再拿出来也是臭的了,谁见谁恶心。这是在内心自愿放弃善的,主动从事恶的,属于主动作恶的那类。如果那个寡妇失节不是自愿,而是被人强奸,或被逼迫,或其他非自愿原因与人发生关系,那该另当别论,只要事后忏悔,老天爷会有明眼的。
还有,恶人从善,是非常好的事,佛都说他立地成佛。但并不是说他以前做的坏事就没有报应了,佛说过任何人,做过的善事恶事在今生或来世或将来很多世,都会一一归还。但做善事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哪怕你临死之时发出一丝的善念,来世就有可能投生三善道。也就是说,常做好事的人,今生来世必得善报,心常存善念,至死不改的人,来世必投生三善道。最后觉醒的恶人,虽然能投生善道,比如投生人道,一生作恶,最后因发善心而投生人道,但他在来世的人世中生活得不如意,穷苦,疾病,厄运连连,但他有学到佛法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旦学的佛法,已佛法行事,将来命运就会得到改善,有时善报来的速度还是很快的,而且一世就可能解脱了。
如果一生做善事,临死之时故意做了一件恶事,并且不知悔改,还咬牙发狠念念不忘,那么他死后肯定投生三恶道,但虽是恶道,但因他前世做了很多善事的原因,在恶道中也不会受罪,还会有很大的福报,就还比宠物狗,有的狗生长在穷人家,一辈子受苦;有的狗生长在富人家,一辈子享福,一般人都比不上,这个幸福狗就是一辈子行善,最后死时做恶事的那个人投胎,他虽然享福,但没机会学到佛法,来世不能解脱。
一般人做了恶事错事,只要及时忏悔,认真改过,老天爷不会给你计较的,不要自暴自弃,上天都会给人机会赎罪的,忏悔是最好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10-03-09
有的人常问,“师父,我做了什么事情,在再做什么功德,是不是可以抵消,就不受那个果报?”这个回答是否定的,功与过是绝对不相混滥,也不会互相抵消的,功归功,过归过。
那如此,又会有疑问了:“如果我们造了恶业,不是做一切功德都没有补救了吗,那我们还做功德有什么用呢?”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造了恶业,这就是一个恶因,当这个因遇到缘成熟的时候,就会感得恶果而受苦报。但是,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办法是有的,那就是断恶修善。断恶,也就是不再造恶因,远离恶缘,那么你以前造的恶业所留下的种子(因),当它没有遇到缘的时候,他自然也就不能发芽(现行)、乃至开花结果,就好比把稻种放在仓库里面,没有土壤与水分,那么稻种怎么也不会发芽,这是其一。
再者,这里说的不发芽,并不是说就永远不受了,而是在我们能够接受的时候,不经意间就承受了这个果报,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就消除了,如果不受果报,那么这个也就永远不能消除,业不消除,那么也就不得清净。
其二,修一切善(也就是所谓的作一切功德),虽然说功于过不相抵消,但是因修善自然会得到善果,这些善的果报也就是感得你的好的果报的因,如果你杜绝恶缘,以善行为伍,那么你的善因缘也会很快成熟,而成为你自身的福德。这些福德虽然不是抵消你的恶业的东西,但是,就算你造的恶业遇缘而感果的时候,却能使你重报轻受。就达一个比方,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生一场同样的大病,那么富人因为很富有,能够及时得到很好的治疗;而穷人呢,因为没有钱,所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没有好的医疗条件,那么穷人所收到的痛苦肯定比富人更多,更严重。相同的道理,富人就是因为有福报,而穷人的福报自然就差些,那么他们在遇到同样的一个业报的时候,所受的痛苦也有很大的差别。当我们修善,自然就会使我们的福德增加,增加福德后,在感果时,虽然是同样的果报,但是所受不同。
那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常看见好人而不得善终,而恶人颐养天年呢;或者是好人并非一生平安,而恶人也不是命运多舛呢?”佛教讲因果,这个报通于三世,我们业障凡夫,所看到的仅次一世而已,看到某人今生行善,却没有好的结果,或者说是屡屡受难,于是说三世非实有,因果是虚妄。我们虽然今生行善,但不止前生所作何为,多生以来所作恶业究竟几许。在《普贤行愿品》中说:“假使罪业有体相者,我们无始以来所作恶业尽虚空所不能容受。”所以,我们现在受的这些苦报算得了什么呢?其次,讲有因必有果,我们既然做了,就必须要承受这个苦果,受了也就没有了。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为菩萨知道因果道理,不怕受果报,只害怕再造恶因,而我们业障凡夫呢,不明因果道理,不知道种其因得其果,所以图一时之欢而造诸恶业,并且对于过去的恶因所感苦果怨天渎地。我们行善,可以重报轻受,也可以使多生苦报一时受尽而不复再受牵缠,这个其实也叫重报轻受。
所谓的重报轻受,就是说果报是一样的,但是你所受的痛苦很轻,并不是果报的本身变小了。
功过不相抵,不是说造恶业后做一切功德都没有意义,而是因果的不相混滥。
第3个回答  2010-03-02
说一个人杀了一辈子牛 是个屠夫 在临死时看到杀死的牛都来索命 很害怕就喊救命 碰巧路过一个和尚 明白情况后给他一把香让他念 阿弥陀佛 念了一会 屠夫就说牛没了 阿弥陀佛来接我了 就往生了。有的人念了一辈子佛可能都没屠夫临死这几声管用 区别就在于屠夫感觉到了死亡的逼近与恐怖 这时他把阿弥陀佛当做了救命稻草所以能够做到真心一心,这符合了阿弥陀佛的临命终时十念往生。所以这个心很重要 有的人一生行恶 但是最后他能幡然醒悟真心悔改,这样的忏悔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一生行善却有恶念 这份善怕是掺了水。
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领悟,所以让大家要对佛要有信心,念佛才有力量,临命终时得往生。
第4个回答  2010-03-02
西游记原著了有一句话 大意是 行善如春园之草 不见其长 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 日有所亏

你举得例子可以说是行善行恶的两个极端,我个人认为佛法讲性,行事论心。如果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好事,最后一天做了一件坏事。佛法上对其也是要论心而说的,如果他最后一天做的坏事是故意的,由心的,那么佛法上不论其前世做了多少善事依旧会按事论事的。从你举得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来一个善心倒退的现象,这个佛法当然不容。西游记原著里又有一句话叫,千里行善,善尤不足;一日行恶,恶自由余。所以你第一个例子的最后一句话,他做错的事可能不足前身善事的十万分之一,但是恶自由余,当然是要受到佛法唾弃的,但这并不等于他生前所做善事没有报答,因为佛法是讲究因果报应的。

后一个例子就更好说了,论心而言,行恶之人临终感悟,这是佛法的大教化,也是佛法立世致力于打造的结局。佛法当然要弘扬了,所谓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就是凸出了佛法的宽容博爱,佛法上赞成和鼓励这种行为,但同样不表示佛法不会为其生前所做的孽进行处罚。

不知道你明白了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