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杭州西湖三谭印月的导游词

最好能全面点\急\

西湖上分布着湖中三岛,它们的名字都非常动听,分别叫做湖心亭、阮公墩和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意为“海上的仙山琼岛”。小瀛洲是湖中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为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60%,南北连接曲桥,东西横贯土堤,把岛内的水面分割成4个部分,全岛外围又建造环形堤埂。因此,从空中俯瞰,呈现出一个“田”字形。
那么这小瀛洲是怎样形成的呢?相传这里早先是人工堆叠而成的水上陆地,吴越时这里建造有水心保宁寺。明万历35年,公元1607年,当时的钱塘县令聂心汤忽发奇想,想在西湖里面建造一个放生池,于是利用水心保宁寺的遗址,取葑泥在湖中堆积了一座小岛,又在岛外筑一条环形堤埂,使其成为湖中之湖,作为放生之所,这就是小瀛洲。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又大兴土木,建亭台楼阁,种奇花异草,使小瀛洲成了一处多姿多彩的园林艺术精品。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鱼沼秋蓉”就在此地。明国期间,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无心治理,小瀛洲荒芜不堪,一片萧条,几乎沦为一座荒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7次拨款对小瀛洲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造,使三潭印月既重现了昔日的风采,有增添了丰富的新意。今天的三潭印月已建成由大量景物构成的若干景区,每个景区既自成一体,又互为依托,前后呼应,有机结合。
现在我们从码头上岸,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这块“小瀛洲”匾额,它是由我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这座歇山式敞轩是小瀛洲上的主要建筑,原是清朝湘军水师提督彭玉麟退隐后的私宅,早先成为“彭宫祠”,辛亥革命后被改为“浙江先贤祠”,奉祀从明末到清初的四位浙江籍学者:黄宗羲,齐周华、吕留良、杭世骏。他们因为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而受人尊重。
接着,我们来到小瀛洲亭前,亭内有一块灰底绿字碑,这是毛泽东手书康有为的楹联碑。联内容为“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销烟,禅心止水,历尽千年陈迹;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欲何之。”
这里说明一下,毛泽东曾经对康有为的这副楹联有所改动他在原联的基础上,将“阅”改为“历”、“更”改为“欲”、去掉了“览沿堤老树,十顷荷花”和“当朝晖暮霭,春熙秋月”两句,看上去仍是一副完整的佳联。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毛泽东为西湖景区书写的唯一一副楹联。它在这里的矗立,给三潭印月留下了意见难得的墨宝,增添了一则伟人和名人的佳话逸事。
我们现在穿过先贤祠,来到了九曲桥。这三潭印月岛上的九曲桥,有9转30个弯,为全岛的中轴曲线。九曲桥的设计,起到了扩大空间、延长时间的作用。当我们在迂回多变的九曲桥上行走时,就会发现岛上美妙景致仿佛成了立体的画、流动的诗,使您有步移景换、小中见大的感觉,体会到这里景观的层次丰富,游程的千变万化。
大家请看正面这块太湖石,有人称它为“九狮石”,倘若仔细辨认一下,就不难发现石上的9只狮子有的形似,有的神似。太湖石在园林艺术中常常起到点景的作用,其特点是皱、瘦、漏、透、丑,九狮石这五大特点基本具备。放眼湖中,大家看到碧水中耸立着的这块嵯峨的湖石,玲珑剔透,引人入胜。
接着再看右边这造型别致的三角亭,名为“开网亭”,取自佛教“网开一面、普渡众生”之意。同时也点出了早先此地曾是聂心汤营造放生池的原址所在。再看左边,这个四角亭被称为“亭亭亭”,是以明代聂大年“三塔亭亭引碧流”的诗意命名的。这“开网亭”和“亭亭亭”一高一矮、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无论选址、营造,都十分讲究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是西湖中独有的一组亭的对景。
现在我们来到了三潭印月的中心绿洲,这组景观主要由粉墙、漏窗、竹径等组成。请看这一截横列于两端曲桥之间的矮墙,中间有个圆洞门,上书“竹径通幽”四个字,出自清代光绪年间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的手笔。这分墙内外景致各异,墙外翠竹千竿,墙内古树参天,园林中的障景手法在此得到了巧妙的应用。再看墙上四扇构图精美的漏窗,可见墙外竹影婆娑,清幽恬静,一条小径消失在竹林深处,宛如一幅空灵的画,使人感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现在大家看看再来欣赏周围的环境,只见亭台倒影,尽在水中,奇花异草,映碧叠翠,假山曲桥,一静一动,虚虚实实,相映成趣,真是一幅意趣生动的水景画。
前面曲桥中间那座红柱黑瓦的四方亭就是御碑亭,当年康熙所题“三潭印月”的石碑就矗立在此亭内。欣赏完御碑,请跟我走上最后一段曲桥。在曲桥上环望四周,你会发现这巧夺天工的三潭印月,不仅以园林称胜,还是座迷人的花岛。请看,岛上的绿洲和埂堤上栽满了各式各样的美丽花卉,池塘内缀满了多种多样的睡莲、荷花,幽静两旁许许多多的翠竹摇曳生风。全岛的职务缤纷灿烂,令人心醉。
在九曲桥的尽头还有一座亭子,名叫“我心相印亭”。亭名取自佛教禅语“毋须言,彼此意会”的意思。我心相印亭建筑很有特色,一边是粉墙,一边是走廊,两边的墙遮住了湖面,起到障景的作用,这在西湖景区的亭子设计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走出亭外,顿觉豁然开朗。只见开阔的湖边上立着三座石塔,这就是全岛的主景——三潭印月。
北宋元佑四年,公园1089年,苏东坡疏浚西湖时,为使西湖长治久安,在堤外湖水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为“三潭”,下令三塔以内,不许种植菱,以防湖泥淤积。三塔以外,种菱取息,作为修湖的资金。
不过东坡所立三塔并非现在的三塔,旧址也不在现在的位置。据史书记载,三塔在第三桥望山桥左侧,中塔在第四桥压堤桥的左侧,北塔在第五桥东浦桥的左侧。三塔相距很远。东坡所立三塔在明弘治年间,就是公元1488年至1505年间被当时的杭州地方官捣毁,仅存三个塔基。明正德三年,公园1508年,杨孟瑛复浚西湖,连这三个残存的塔基也被掘去了。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聂心汤为了恢复三潭旧迹,在堤南湖中现在的位置重建了三座石塔,从此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这3座石塔呈等边三角形排列,间距62米,塔高2米,造型优美,塔身呈球状,有5个小圆孔,饰有浮雕团,塔顶呈葫芦状,这一造型已成了西湖景观的标志。
一种是说,中秋月圆之夜,皓月升起,从三潭上倒映湖面,此时月光水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融成一片,即所谓“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友三潭印月之目”。
第二种说法是,在夏秋之夜,在三个石塔内点上蜡烛,烛光透过薄纸从三个潭中的圆孔中透出,远远望去,宛如许多小月亮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闪闪烁烁,形成奇妙的映月景观。
顺治九年,就是公元1652年春,陆次云和友人在将台山定凝望,见湖中有三大圆晕出现在放生池左边,和尚说,这就是三潭印月。“其似月而非真月”
据说三潭印月在中秋之夜可看到三十三个月亮,每个石塔有五个洞,总共可印出三十个,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据说最后一个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2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在西湖之中了,开始了我们的西湖游。大家现在有没看到湖中3个石塔,那就是三潭印月的三潭。可以说三潭印月是杭州的标志性经典,就连大家人民币的一块钱的背面都是三潭。整个杭州有3大赏月胜景,最著名的就是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如果说平湖秋月是水中观月,那三潭就是透风漏月。每当夏秋黑夜,在3个石塔内点上蜡烛,用当时杭州的绢丝封住石孔,烛光从3个谭中的圆孔中透出,远远看上去就象湖面上有很多个小月亮倒映,形成印月奇观。其实现在的三潭早已不是原来的三潭,也不在原来的地方。三潭一开始是苏东坡所造,当时的位置是再现在苏堤的望山桥左侧,压堤桥左侧,东浦桥左侧,形成一直线。下令3塔以内不准种植菱藕,以防止湖泥淤积。西湖一直存在着淤泥太深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杭州非常有名特产西湖藕粉的功效和名气,在宋朝时都是贡品,外地人都想买,所以人人都种。南宋时马远命名为三潭印月。后来到了明朝杨孟瑛,三个石塔被毁。直到明万历时,杭州县令聂心汤想再西湖里建个放生池,于是就发动民工,疏浚西湖,把挖出的淤泥堆积成一个小岛,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小瀛洲,它也是西湖中三个岛最大的一个。后来为了恢复三潭印月,就在湖中重建了3塔。小瀛洲上也种植着杭州的一种特产,大家可以猜猜看是什么。…………是西湖莼菜,西湖莼菜汤也是杭帮菜的特色菜之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