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三次问仁孔子三次回答不尽相同,为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孔子是一位因人施教的大师.他能根据每个弟子的特点,循循善诱地进行启发,因此同样的问题孔子常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一现象,孔子回答“闻斯行诸”这个问题时更清楚.子路与冉求都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即听到什么要立即做吗?结果孔子回答子路,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而回答冉求由说,听到了就立即去做.另一名学生公西赤很不理解.孔子告诉公西赤原理:子路比较急进,所以有意让他退缩;冉求比较怯懦,所以要鼓励他.

这就是孔子同一个问题,经常会给出不同答案的原因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1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第2个回答  2019-03-11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义: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释义: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第4个回答  2015-09-28
每到不同时候 他该做的事是不一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