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如题所述

  勾践是为了 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所受之耻,完成复国大业。
  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典:《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相关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清)蒲松龄)
◆相关史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3
勾践继位之前,是越国的太子,而王父允常已老,国家的权力控制在少数几名大臣手中。石买等人利用允常的错误,发动了宫廷之变。勾践挫败了石买之谋,得以继位为王。

已闻允常死的吴国大军,开始趁机伐越。面对强大的吴军,勾践以“死士自刎”之计,大败吴军。

外患暂除,勾践始行富国强兵之道。在文种、范蠡等臣的密助下,越国国力刚有所增强,却得知吴王夫差发誓要为其祖复仇!为先发制人,勾践发兵攻打吴国,在夫椒之地,被吴军所败。夫差趁机发动了灭越之战。勾践想方设法,更以请求入吴为奴的自我牺牲之法,化解了吴王刻骨之恨,同意让越国成为吴的臣服之国。伍子胥多次设计,要杀掉已在姑苏为奴养马的勾践。勾践在高度危险与艰难的生存困境中,以不可思议的内心力量,达到了人类所不可逾越的生命极限,终于逃出死亡之地。

勾践回归后,越国已是破落小国。他内心里早已熄灭的复仇之火又隐隐而燃。他无法忘记当初立下的“中兴越国”的宏愿!文种献“七术”,被勾践采纳,他开始实现一个那时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强越灭吴!

勾践开始“卧薪尝胆”!他一面与监越使斗智周旋、瞒天过海,一面开始让子民繁衍生息,实施一系列的奖生吊死、免税养民之策。“十年生聚”,越国的人口竟翻了两番。

面对吴国,勾践按既定的“七术”之策,运筹帷幄,以“美人”、“耗吴国力”、“离间”等一系列奇谋大计,不仅迷惑了夫差,更使夫差与伍子胥反目成仇。

当夫差率兵北上争霸时,勾践挥师攻入吴国王城,灭掉吴师,逼羞愧难当的夫差自尽。

自公元前490年勾践为奴后归越,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勾践只用了短短的十七年时间。他创造了韬光养晦、人才强国的历史典范。他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卧薪尝胆”精神,更是千古传诵!然而,至阴至柔至阳至刚的勾践也有其历史局限,灭吴后,曾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离他而去,耿直而一心为国操劳的名臣文种也被他赐死。“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悲剧再一次在他身上重演。更为可悲的是,他几乎重蹈了对手夫差的老路,为北进中原,他放弃了得以浴火重生的越地,伐木为槎,浮海而迁都今山东琅王牙,六年后,他病死于北方。

文种

文种原为楚人,他受楚王指派,出任使者入越都时,正值越国宫廷动荡,楚越交好的盟约危在旦夕!文种以超常的智慧与沉实的外交风格,稳住了处于摇摆状态的老越王允常,却因阴谋,他被卷入越国的宫廷之变中,险些被害!

文种找来朋友范蠡,助勾践平息了宫廷内乱,文种获救,并被勾践拜为上大夫。从此文种成为传颂千古的谋臣、干臣和铁骨铮铮的谏臣。

一开始,文种的治国理想是见缝插针,争取短暂的和平建设之期。因为他深知,战争是要靠殷实的“家底”来支撑的。当他的战略见解与越王发生分歧时,文种以“为国吊丧”、“寡妇三哭”的极端手法而谏,不仅招致越王的震怒,更令主战的将领们强烈反感,力主杀他而稳定军心。

文种再次被下大狱,这位忠耿的大夫竟以绝食之法而迫使勾践见他。此时,越军战败,他不顾个人性命及形势险恶,自请为说客,又深陷囹圄!

越王入吴为奴后,文种受勾践重托而以相国身份守国。文种一面与民生息、疗补战争创痕;一面积极游说吴臣,力救身囚吴地的越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勾践归国后,文种谋划出惊世的“灭吴七术”献与朝廷。为国家大计的顺利实施,瞒天过海、移花接木、斗智斗策,以非凡的舌辩之功,赢得了夫差对越王的信任和放心,更为越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越国一举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仍滞留于越国为相。在要和平还是要成霸的战略方针上,主张养民的文种与勾践又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冲突!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他只怨勾践无情无义,却不知自己的心境与识见,已与越王相去甚远。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是“王者之道”与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然结果。
第2个回答  2019-06-27

中华德育故事

详情
    官方电话
第3个回答  2010-04-21
1.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屈辱
2.艰苦奋斗...(刚打完仗也不富裕...)
3.以身作则 感染下属(心机深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4-23
因为,勾践为了记住会稽之败的雪耻,而且他为了让自己能够吃苦,让自己反败为胜。。
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