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好学的宋濂后来取得了什么成就

如题所述

宋濂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治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3
宋濂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治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宋濂(1310—1381)明初政治家、思想家,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汉族,浙江人,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等并称为“浙西四先生”。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25
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统一。尤长散文,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成为明代开国文臣,后来辞官回家,晚年被朱元璋冠以“大不敬”之罪,诛灭九族
第4个回答  2020-12-17
说起宋濂,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诗文,因为这是当下教育部规定的入选到了学生教材课本当中的文章,因为其影响力传播得也是非常广远,让人熟知。我们通过这篇课文,能够了解到宋濂是一个求学非常刻苦的人,无论天气酷暑严寒,他对于求学的信念也是从未动摇,里面还表现了宋濂还是身处懵懂的时候如何去与老师打交道,自己不和同人追求奢华,一心向学的勤恳。而且在宋濂求学这段经历过后,他为了鼓舞自己的门下弟子,特意将这篇文章写了出来,以此来达到劝人所学的目的。
宋濂自出生以来就遇到了许多的苦难,而其中还有一个改名的过程。当时他因为与自己的祖父这个人同一天出生,便叫宋寿,后来才是改为了宋濂这个名字。而他也是在母亲怀孕未满十个月就生了下来,自幼体弱多病,受尽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不过好在他从小坚强,加上母亲的勤加教导,让宋濂能够以一种男子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当中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宋濂小时候还是经常发病,每次一发病就会昏迷数天不醒,而这个时候多亏了他的母亲和祖母两个人从他小的时候就开始照顾他,宋濂因此也安全地度过了童年时期,所谓人们在取得成功之前,都要经过大大小小的考验和磨难。
而宋濂也是这样,经历多了苦难,自然也能够应对各种危机。他虽然体质很弱,但是从小就有一个聪明的脑袋瓜子,自幼聪慧、机敏过人,特别是他的记忆力非常的强,住所附近的人都有所耳闻。虽然宋濂先天条件很好,但是他一直以来都是潜心向学,而不是古代的仲永那样,白白地浪费自己的天赋。宋濂在求学之路上拜访了很多名师,在这些名师的教导之下,宋濂对古代的经书也是十分的精通,就连当时朝廷规定的用来选拔官员的《五经》也是十分的熟悉,对于文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来就不会人云亦云,一直保持着读书人清醒的头脑。
到了元末的时候,朱元璋起兵反元,在率领军队攻打睦州之时。宋濂这个时候还在家中修学,听到军队前来就安排家中之人去山里躲起来,但是他却选择留在了家中。当时的王显宗听闻了这件事,就想聘用宋濂为老师,但是遭到了宋濂的推辞。后来朱元璋成就大业之后,在命令知府王显宗开办地区学堂,将宋濂召为这所学堂的老师,后来宋濂只好前去任职。由于宋濂学识卓越,受人推荐,后又为朱元璋之子教授五经,同时还搞对五经的批注。宋濂的学术能力在当时的朝廷都非常有名,在朱元璋建立了礼贤馆之后,很多人都要靠关系才能进入,而宋濂无依无靠也能位列其中。
明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朱元璋到处寻人来修撰元朝的历史书,因为毕竟历史是给当时的胜利者来服务的,为了将历史书修得毫无瑕疵,朱元璋可谓是费劲了心思,最后他才找到了宋濂,而因此宋濂成为了主修元史的总裁官,负责在明朝初期将以前元朝的历史书修改成明朝建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宋濂在此期间也多次升官,在历时八个多月之后,《元史》总算是修撰好了,之所以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将元史保存完好又对明朝统治有利,这其中与宋濂的功劳脱不开关系,宋濂因此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
后来由于变故,宋濂的仕途也开始起起降降,不过建国初期的他,因为学艺非常之高,被朱元璋尊奉为了名儒,很多时候朱元璋对于书本研究和治理国事方面的事情都会过问宋濂,但是宋濂这个人对于读书可是非常的在心,经常因此而耽误上朝,特别是有一次因为祭奠孔子的时候,就没有去上早朝,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被贬去了安远。不过后来,他又被升派到了朝廷为官,朱元璋还是经常请教于他,问身为帝王将相,应该读一些什么样的书才好,宋濂也是毫不避讳,就告诉了他该读什么,没想到朱元璋也是听从宋濂所言,命令朝廷百官都要熟习《大学衍义》这篇章注。
宋濂之后就在朝中当起了众位官员的老师,给他们讲解一些书本上的知识,特别是大学这本书的章注和解释。由于一心向学,宋濂对于官场之事已经生出厌倦之意,他感到自己任官之时无法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治学,于是想辞去官职,后来朱元璋多次征召他为官,都被他全部婉辞了,但是他还是一直在朝廷当中,最后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朱元璋亲自送他,而他也叩谢说以后每年都会来朝见他一次。

在脱离官场之后的宋濂,潜心投入于学术方面的研究,这个时候他治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自己好学了,更多的还有就是劝学,当时宋濂已经闻名全国,门下弟子也是非常的多,为了鼓励大家能有一种踏实的求学之风,他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些故事来教导他们身为学子应该如何做,特别是对于门下的马生,宋濂念他十分有才,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给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