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悯农》的诗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诗意: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二)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三)

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

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

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

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

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悯农共三首:

悯农(一)

年代: 唐 作者: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三)

垄 上 扶 犁 儿 ,

手 种 腹 长 饥 。

窗 下 织 梭 女 ,

手 织 身 无 衣 。

我 愿 燕 赵 姝 ,

化 为 嫫 女 姿 。

一 笑 不 值 钱 ,

自 然 家 国 肥 。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4

悯农二首

李绅   唐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25

李绅写的《悯农》有三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春天的时候,种下一颗种子,秋天来临时可以收获千万颗粮食。在这四海之内都没有闲置的田地啊,但为什么还是有农人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

释义:炎炎烈日当空,农民在田里除着杂草,一滴滴的汗水落在土地里,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的来历呢,那每一粒都来之不易啊。

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释义:在田里耕种的男儿啊,终日饱受饥饿;窗下辛勤织布的女子啊,没有衣物可以御寒。我只祈求赵地的美人,都变成丑陋而德行高尚的嫫母;当她们的笑容不再值钱,国家也就富有了。

李绅,唐朝诗人,曾官拜宰相,一生留下诗文不多,全唐诗一共收录四首,但凭借《悯农》已然流传千古。

后人对李绅的为人大多持鄙夷的态度,因为从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我们得到的李绅是一个穷凶极奢、为官暴戾、趋炎附势的人。

但总所周知,李绅是李党,而“牛李之争”中的胜利者是牛党,素来史书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那么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的真实性,也就有待商榷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5
悯农二首

李绅 唐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