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的诗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9

悯农二诗意:辛苦的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悯农二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唐 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悯农二鉴赏: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

它概括地表现了耕地的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扩展资料

悯农一共有诗两首,以下是悯农诗其一:

《悯农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意:在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等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但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被饿死。

诗词赏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29
农二诗意:辛苦的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悯农二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唐 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悯农二鉴赏: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

它概括地表现了耕地的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扩展资料
悯农一共有诗两首,以下是悯农诗其一:

《悯农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意:在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等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但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被饿死。

诗词赏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悯农二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05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不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

(1)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广大。
(2) 荞麦:荞麦,植物名,种子磨粉可制饼或面,亦食粮的一种。
(3) 空花:佛家语,亦作「空华」。病眼看每见虚空中有华,而实无华,故谓之空华。这裏不一定是用佛家语,但意可通,是指无实之花。
(4) 已分:早就料知。
(5) 闰:即闰年,此年有闰月。

《赏析》

诗人把笔触伸向广大的现实社会层面,去关心众生的生存问题,包括他们在生活上所遭受到的困顿以及诸种社会病态现象,这种从自我理念所投射出去的诗创作形态,在宋代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单以钱钟书所著的《宋诗选注》来看,梅尧臣的〈田家〉、〈陶者〉、〈田家语〉,文同的〈织妇怨〉、王安石的〈河北民〉、陈师道的〈田家〉、李纲的〈病牛〉、刘宰的〈野犬行〉等等都是。

悲悯众生的苦难是诗人的一种道德使命,在杨万里的诗中,常表现出这样的情怀,彷佛也是己饥己溺。当然他所悲悯的对象不见得会读到他的诗,但诗人或者其他的知识份子总有读到的,若果执政者也懂得白居易所说的「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诗歌求讽刺」,那麼可能就会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问题,说不定就能解生民於倒悬呢。

〈悯农〉写的是农人因雨水不足、寒霜早降,以至於收成太差,忍著饥饿度日如年,偏偏又遇著闰年,苦难的岁月感觉上更加的漫长了。没有写的当然很多,譬如说租税问题就是非常令人头痛的事。

前面二句扣住诗题,稻、麦皆是农人赖以生活生存之物,喜怨哀乐都由它引发,如今它们一是「不多黄」(结实不多),一是「空花」,原因是「不雨」和「早著霜」。看到这种情况,农人已能预知,今年一家大小必得忍受著饥饿度过「残岁」,既已看天吃饭,而老天偏不给饭吃,只得认命了。这已是难忍,又碰上今年闰了一个月,岁也就「添长」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诗人写出农人的痛苦而寄予同情,为宋代甚至於古代的农民生活的某一层面写下了证言。
第4个回答  2021-02-22
悯农二诗意:辛苦的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悯农二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唐 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悯农二鉴赏: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
它概括地表现了耕地的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扩展资料
悯农一共有诗两首,以下是悯农诗其一:
《悯农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意:在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等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但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被饿死。
诗词赏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扩展资料
悯农一共有诗两首,以下是悯农诗其一:
《悯农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意:在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等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但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被饿死。
诗词赏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