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规律

如题所述

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说明汉语存在一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声律,纯粹按概率的话,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二、说明有这种平仄交替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被人记忆。因为如果纯粹按概率的话,学生报出的成语,符合“二四分明”的应该与成语词典里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现在达到了90%以上。说明有这种规律的成语更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容易让大家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成语大都产生于唐以前,早至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的声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为硬性规定或编造出这么一个东西。这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就如舞步的鼓点,既有规律,又抑扬顿挫的富于变化,能达到悦耳美听的效果。因此说汉语是形与音谐美的文字,汉语格律诗是形、音、意三者一体的完美结晶。虽然四声和平仄是早已潜伏于汉语中的规律,但直到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做诗中,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四声八病说”可以说是近体诗格律的前身。近体诗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换句话说,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们会听到,格律诗有几个名称:近体诗、今体诗、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这两个名称,是唐朝人命名的,因为格律诗产生于唐朝,相对于更早的古体诗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诗叫近体诗,也有叫今体诗的。旧体诗这个名称,是五四运动以后,搞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命名的,因为这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就是白话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新诗”。因为有了“新诗”,所以原来的诗就被称为“旧诗”、“旧体诗”。但也有一些人对“旧体诗”这个名称很不满,认为隐含着“过时”的贬意。再顺便说一句,一些写新诗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诗歌一概称之为古体,这是不对的。古体和近体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

二格律诗的格律

我们今天写格律诗,不必再考虑“四声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了。下面就来讲讲格律诗的格律。

既然四个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这种规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实上确实是可以延伸的。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一种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一种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那么,有没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有的,但极少见。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则几乎没有,或者只见于某些游戏诗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诗词平仄很复杂,扼要说一下。

平仄是什么意思?读者大概要问,瞧不起人是不是,没有东西说了吗?怎么这么小儿科的问题也要写?不是老街没有话题说了,而是老街看到评论里确实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什么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平侧?侧又是什么呢?平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一、字典里的平和仄
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的意思;《说文》解释:平, 平舒也。北宋时期的《广韵》解释:平,正也。《增韵》: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义词,不平侧倾的意思,倾斜就是仄。

古人把字分平仄两种,格律诗就是有规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追求声律的变化。不过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诞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后很久才出现的,那么平仄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二、 竟陵八友与四声的诞生
据说中国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佛经翻译,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的书。不过真正有影响成系统的音韵理论出自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

在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群文人集合于齐竟陵王萧子良左右,这个文学组织,史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记载: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其中的高祖是指的后来篡位的梁武帝萧衍,其他的七个人是他当年的诗友后来的臣子。沈约谢眺等人研究声韵:“以气类相推,文用宫商,平上去入为四声,世呼为永明体。”他们把所有的字分为平、上(读作晌)、去、入四声,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是唐朝格律诗的雏形。

其实当时的文人也不是人人清楚什么是四声,据说梁武帝萧衍虽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但是不太清楚什么是四声,有一次问一个和尚,什么是四声,和尚说“天保寺刹。”

重公尝谒高祖, 问曰: “弟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 “天保寺刹。”出, 逢刘孝绰, 说以为能。绰曰: “何如道天 子万福?”

天保寺刹和天 子万福,四个字都恰好是平、上、去、入四声,关于梁武帝的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但是有一种说法,梁武帝其实知道什么是四声,只不过不喜欢而已。《梁书·沈约传》说:然帝竟不遵用。《南史·沈约传》说:然帝竟不遵用约也。

至于梁武帝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声竟如互联网时代的病毒式传播,连分江而治的北朝也受到影响。北魏文学家常景(?~550)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并且称赞到:“辞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

三、平仄与四声
齐梁时期有了四声,四声又被分成了两类, 平和仄。不过并不是平均的二分法。

1、平

四声中,平,就是平。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2、仄

上、去、入三声都“不平” ,我们称为仄。

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入声,福,法,阔等字今天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里还有。

关于入声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老街味道-学格律诗怎么辨认入声字》、《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声,原来他们都是入声字》。

四、仄与侧
《说文》中解释仄:厕本字,通作侧。唐朝人把仄称之为“ 侧“,读音是一样的,侧读作仄,ze。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王睿 ,号炙毂子。他的书《炙毂子诗格》中有记录: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

上四字全用侧声指的是”八月九月“,这四个字都是仄声。八【入声八黠】、月【入声六月】、九【上声二十五有】。

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唐人的讦调体就是拗体的意思,其中“种”应该是平声结果用了侧(仄),所以是拗体(五连仄),下句用“无”对句双救拗是标准的方法。《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

五、诗词中的平仄
近体诗讲究格律,词要依谱填词,都要求符合平仄要求。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

1、词中的平仄 刘禹锡的词《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 ●○○●△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

词谱里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

2、诗中的平仄李商隐七言律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结语
平仄是诗词学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不知平仄基本就不懂古诗词。无论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还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平仄都是无法避开的门槛,很多朋友作古体诗的时候押不对韵就是因为没有平仄的概念。

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押的诗仄声韵: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李白《静夜思》押的是平声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这两首是都不是格律诗,但是押韵却要遵守平仄的规则,如果不是换韵的诗,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假如看到有人写绝句,第二句押平声韵,第四句却押仄声韵,那么你可以判定他不会写诗。

@老街味道

格律诗的拗体与救拗 唐朝人称为讦调 宋朝称为拗句

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

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声,原来他们都是入声字。
第2个回答  2020-10-11
作为近体格律诗产生的时代的唐诗,格式上承六朝宫体诗,四声标注诗词格律,官方定韵后,提出简化四声的平仄概念,宫体诗人依据平仄创造了近体格律诗的概念,成为科考项目和高层文人创作主流。

同时,非格律的古体诗依旧大行其道。古体诗不遵守平仄基本格式,歌行体依旧按照乐府旧调,随着旧乐府音乐散佚,歌行体也逐渐以四声韵为基础开始创作,但是相对于平仄格式来说,要自由得多。

唐朝实际上是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齐头并进,各领风骚的大时代。

同时,在格律诗规则的制定和规范的过程中,也有大量诗人的创作不一定遵守格律体,但是都在向平仄格式靠拢。有些诗句子可能是律句,但是整体出律;有些整体合平仄,但是首句和尾句押邻韵,而且《唐韵》分韵较细,有些诗的韵脚可能在当时不是一个韵部,到了宋末的《平水韵》大合并,有可能反而合韵了。

我们要清楚,所谓合韵合律,只是后人按自定标准进行的划分工作,其实与唐朝创作者关系不大。到了格律体完全成熟之后,才会出现按照平仄格律亦步亦趋的写诗方法。

这其中按照今天的标准,也还有大批的“半律体”的唐诗存在。

那么,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

我们知道平仄是近体格律诗才需要使用到的音调划分规则。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把古体诗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在讨论近体格律诗的规则。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者体裁大小有不同,但是平仄规律是一样的。

第一,平仄两两交替。

平仄知识我们这里不详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即可。唐诗肯定是以当时的古韵为主,四声中“平”为平,“上去入”为仄,我们可以根据南宋末的平水韵大致分析。具体的知识和原因另外有文章细说,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个我们用俗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更容易解释。格律诗平仄关系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起句,我们排列出来,大家就可以看清楚:

仄(仄)平(平)仄。 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

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关键位置也是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

我们可以任意找一些近体格律诗的句子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