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 如何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作文课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

学生写作文真的是又愁又苦的一件差事,想抒情却无情可抒,想说话却无话可写。根源就是没有生活,除了埋头苦读就是埋头苦读,一到写作文就搜肠刮肚,来来回回走不出作文书的阴影,其实老师应该引导学生:

一、张开眼睛看看身边的世界

我当老师,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学生,不要看作文书。宁愿让他们读报纸,看杂志,看寓言,看表面幼稚的小故事,也不让他们掉进作文书的“陷阱”。没有了拐杖,学生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原来他们的大脑需要激活啊。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拉着他们张开眼睛,看看身边这个世界。

成长日记,认识自己。不会写,无事可写,怎么办?没关系,牵着我的手,我来陪你寻找“桃源”的入口。老师先写,“下水日记”。其实和学生在一起,每天都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天无事可写。就算自己班没有,别的班的事也可以写,好的借鉴,不好的引以为戒。学校的事就更多了。主要是他们不善于发现。实在不会写就从老师给的提纲中任选一个来写,写多写少没关系,哪怕只有一句,只要是你用心写的就值得肯定。

2.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

摘要:要想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教师应先解开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和捆绑,让学生“先看后写”、“先说后写”、“先演后写”、“先读后写”,树立起学生的写作信心,启迪他们的心灵,开掘他们心中巨大的写作潜能,让他们快乐地写出内容充实、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只要教师引导方法正确,学生就能轻松学作文,快乐写作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先看后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1]

例如笔者在教学生写《下雪了》这篇作文时,带学生们到雪地里去观察,告诉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知“雪”,用眼睛去看雪的颜色、形状,看它们飘落的姿态,落在物体上不同的样子;用耳朵听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声音;用手和脸蛋去感受雪的冰凉。学生们观察得很仔细,写作时,笔者又教他们按照观察顺序下笔,并且写出雪让自己动情的原因,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和对雪的真心喜爱使得这次作文大获成功。

笔者不仅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事物,还引导他们全面地观察人。比如在写《我的妈妈》这篇文章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妈妈身边,终日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出色地完成这篇作文,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观察,充分感受。”同学们一回想,果然除了“妈妈辛苦地为我做饭,为我洗衣”,“妈妈又要辛苦地工作又要负责家务”等这样的语句就没有太多新颖的内容。于是,笔者安排同学们回家对妈妈进行一周跟踪观察,捕捉更多细微的、感人的作文素材。经过一周的观察和构思之后,同学们写出了动人肺腑的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2]可见,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要让学生先说后写。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结合生活设计一些口头作文,如:一次街头见闻。教师先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街头见闻都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一个典型的内容,先让学生按时间顺序把他这次上街的所有见闻都说出来,再让他只挑最精彩的见闻说,再让他围绕一个中心选取相关见闻说等等,这个学生说完,其他学生还可就没听明白的地方提问,由他再补充说,老师也可引导他把没说细致的地方再说细致,把没说生动的地方再说生动,说完后,让同学们利用他刚才“说”的方法,在小组中每个人都用这个题目说一说,说完后大家再一起把刚才说的作文写出来,让学生明白作文原来很轻松。

有一次“口头作文”中,笔者布置的题目是:一位_______的同学。当时笔者对这篇半命题作文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能提及同学的姓名,只能介绍其一个最突出的外貌特征、一个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及表现这个特点的一件最典型的细节,介绍之后让同学们来猜一猜是谁。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都认真观察,认真分析,其实他们观察、分析的过程就是写作文构思剪裁的过程。

再次,要让学生先演后写。

先演后写,即在作文前,组织学生把要写的内容先表演出来。没有素材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演”创造素材。

小学生正处在天真活泼、蹦蹦跳跳、喜欢表演的年纪,他们对手舞足蹈、灵活新颖的教学很感兴趣。可以把他们的这种特点带到教学中来,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

在教学当中,笔者经常会设计“表演”的环节,让他们表演“妈妈”,感觉换位角色的乐趣;让他们表演“搬桌子”、“洗衣服”,让他们通过表演观察、体会描写的重要性,在作文中注意动作、细节等描写。同学们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乐趣,还获取了写作素材,不再觉得作文无话可说。

第四,要让学生先读后写。

先读后写,即让学生在作文前先读一些好范文,学习借鉴之后再动笔写。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可是,也有不少学生,书没少读,作文依然不会写,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范文是要精心挑选的,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感兴趣,又要选材独特,语言有文采,适合学生。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从写的角度来阅读分析文章,读的时候要想如果要我写,我会写什么,怎么写。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素材学习语言,每天可轮流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抄在黑板上,给同学讲一讲,再让同学们品评。这样不但抄写词句的那位同学印象更深刻,还能让其他同学“同分甘果”。日积月累,写作文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3. 怎样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

这篇文章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妈妈身边,终日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出色地完成这篇作文,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观察,充分感受。”

同学们一回想,果然除了“妈妈辛苦地为我做饭,为我洗衣”,“妈妈又要辛苦地工作又要负责家务”等这样的语句就没有太多新颖的内容。于是,笔者安排同学们回家对妈妈进行一周跟踪观察,捕捉更多细微的、感人的作文素材。

经过一周的观察和构思之后,同学们写出了动人肺腑的作文。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

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2]可见,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

4. 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教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觉得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要求有较大的改动,归结起来可用十二个字概括:降低难度、减缓坡度、提高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会写。

如何教学生习作,才能让习作这朵奇葩绽放光彩呢?我认为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一、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素材的习惯。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观察、搜集、积累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为了能让学生有一双慧眼,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些让人心动的东西来,教师要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并加以思考的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要多引导、多提醒,比如写一个人,就要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生活习惯等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写的作文才有血有肉。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 二、培养学生接触生活,学会表达的习惯。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外时间多接触生活,通过亲身体验,能够增长他们抉择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材料的有心人。

有了这些,学生写作时就不会再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了。而会把亲身体验的真实感受融入到写作中去,为作文服务。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社会范围也越来越广,生活经验积累多了,他们就有想法,有感受,有观点,就会引起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教师应鼓励他们写出来。学生所表达的内容也许是零乱的、奇异的,甚至是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让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办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1、关注生活,学会观察生活 应该说,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我们孩子们的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无认是家庭的,学校的,还是社会的,这就为学生观察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也能找出它的细微的变化。作家冰心在《陶奇的暑假日记》里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爷爷站了起来指着前面问:“前面那些花和树都是什么颜色呀?”我说:“松树、柳树和草都是绿的……”爷爷说:“绿色的深浅有不同,你看松树的绿多暗呀,这种绿叫做‘苍’;草的绿色浅多了,和那边卷着的美人蕉叶子差不多,这种绿叫做‘碧’;柳树的绿色,又比草深些,比松树浅些,这种绿叫做‘翠’……”我笑说:“爷爷你从哪儿来的这么多字眼呀?爷爷也笑说:“我是从书上学来的。”

书上写的又是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没有仔细的观察,自然区分不清楚。

2、开展活动,学会参与生活 小学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所写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很多时候学生对原很熟悉的活动却感到没什么可写,或者无从下手。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

于是,我经常选择各种活动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在让学生写一篇《我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的作文之前,我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了“钉扣子”、“缝补丁”、“织毛线”等比赛,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写作素材,待到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而不会成“无米之炊”。

如《第一次放风筝》、《种树》这类作文,假如不让学生亲自实践,他们理不出头绪,也谈不上感受。另外如《玩捉迷藏游戏》、《课间十分钟场景描写》也是如此。

3、留心社会,学会体验生活。 体验,是由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和体味得来的生活经验,应当让学生懂得,在个人生活中蕴藏着一个取之不竭的作文题材的宝库。

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会生发出借助笔来表达的愿望。这些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极时将个人生活内容用条款式实用笔记文进行写作,成为作文毛坯。

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有意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学校大队部组织的野外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参观工厂车间,调查好溪水质,考察文物古迹……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

三、培养学生多阅读、勤思考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的就是阅读对作文的重要性。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

5. 如何让小学生作文有话可写

一、小学生写作水平不良现状小学生作文水平需要提高,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求,更是出于现代小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现状。

如今有些小学生作文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作文题目形成思维定式,题目缺乏新意,学生写作也是千篇一律,观点陈旧;看到题目不能正确审题,跑题、偏题,字数不够,语句不通,胡乱造词、造句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章内容过分的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或者虚假空洞,或者胡编乱造,或者比喻不当,或者漏洞连篇。这些都是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良现状。

二、小学生写作水平较差原因分析1.词语匮乏,难以表达情感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是词语、造句、引用、段落等多种语文能力的结合。有些小学生基础较差,不明白一些成语的意思就乱用、瞎用;词语积累量不够,描写美好的事物、优美的景色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词语基础差,直接就导致了造句水平低,在写记事类作文时,语句不通,分不清被字句、把字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语句混乱,难以正确读懂文章内容,难以正确的表达情感。

2.经验浅薄,无法深入生活写作往往来源生活实践,或者身边的故事,或者亲身的经历,这就需要小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注意生活中的小事,据实写作。但是小学生往往缺爱生活经验,又不善于观察、记录,写作时天马行空,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如果一旦养成这种写作习惯,生活中极有可能形成爱吹牛皮的坏习惯,这对小学生的成长的极为不利的。三、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具体措施1.提前备课,预留准备时间既然不恰当的作文命题可能导致文章的失败,这就需要教师巧用心思,提前备课,制定创新、恰当、合理、有趣的命题。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动态,作出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命题,这样学生不仅更好下笔,还有助于写出更高质量的作文。如在临近母亲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提醒学生母亲节的到来,讲述母亲节的重大意义,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为母亲做点什么,之后再布置一份有关母亲的作文题目。

因为之前已经做好“预报”,学生有了真实的经历和生活体验,又怀着一颗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写起作文就更游刃有余。经历+情感,有助于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2.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一想到要写几十、几百字的满篇文字就会头疼,还未下笔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文字也是东拼西凑而成的,这样自然难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这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励学生去记录经历、表达情感。

如写作文“有趣的体育课”,有的学生只会流水账似的写“有的人在踢毽子,有的人在玩球,有的人在休息”;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可以帮助学生联想,联想一下之前体育课的场景,男生挥汗如雨的踢球,女生聚在一起嬉笑打闹,还有一些体育课上的趣事。不需多说,只要寥寥几句勾起学生欢乐的回忆,学生心领神会,文思滚滚而来。

3.加强阅读,学习写作技巧有些小学生情感丰富、素材充足,但是语言组织能力差,写作水平不高。如有些学生的记事作文,全篇就是一大段,无主次、无开篇和结尾,像流水账一样,语言平直但叙事不清;内容充足却毫无情感。

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秀作文,学习作者优美的语句和词语运用,对文章中出现的典故、诗句引用用心积累和学习。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写作技巧培训,如比喻句的正确使用,拟人写作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排比句可以让文章更有情感……这些都是为作文添姿加彩的好方法。4.深入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优秀的写作只有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积累,才能写出真实可信的好文章。

即使有些科幻作文也是以现有的知识理论作为基础,并非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虽然小学生年龄较小,经验不多,但是可以观察生活中的小事,用心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身边的故事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如在公交车上看到了有人为老人让座就可以作为素材记录在作文里,身边的同学乐于助人、拾金不昧也是正能量实例。立足于生活,一些较为遥远的、联想未来的文章也不再只是毫无根据,如有的小学生看到宇宙飞船上天,就可以把登上火星、登上月球作为自己的梦想写进作文。

5.文后解析,提高作文水平教师和学生应该时刻清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写作的过程,开动了大脑去思考,回忆身边的例子,运用写作技巧,引用诗句积累,表达文字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综合全面的提高。

完成一次作文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文章认真点评,发现其中语句不通、引用不当等错误,并指出正确的用法,督促学生认真改正,牢记错误,以免下次再犯;对优秀作文进行表扬,课上阅读,指出其中的精华语句,认真学习。综上所述,只有在写作前认真准备,写作时用心动脑,写作后查漏补缺,才能全面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做到有话可写。

6. 如何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为了教学生写好作文,教师们不断探索,但收效甚微。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少、慢、差、费的作文教学现状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学生害怕作文,一写作文,学生就眉头紧锁,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段话来。

学生之所以害怕作文,是因为他们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么,如何改变小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状呢?我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走进生活,提取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的作文内容要反映生活,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从实现生活中撷取的一朵朵浪花。

尽管社会生活为学生写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素材,但对学生来说,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农村的广阔天地对学生是开放的。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维,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内外,家庭社会、邻里之间的各种喜、怒、哀、乐,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饲养、种植、采集、小制作等,从中发现可供写作的素材,一生活的 ***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1、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是学生观察的对象。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随身的笔记本,要求学生平日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凡是遇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就及时记在笔记本上。经常组织学生观察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为写景状物的文章和记叙文提供了写作素材。

在引导学生将平时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网络结构,一边让学生随时取用。

2、实践。经常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社区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向农民伯伯学习养殖、种植和编织技术。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如组织学生到社区清扫卫生、到工厂参观学习等,每次活动结束,都让学生谈意义、讲过程,说体会,然后再写下来,学会见物而思,触景生情,写出真实具体的文章来。 3、倾听。

鼓励学生多与父母、邻居、亲友接触,倾听他们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写记叙文的文章积累素材。班里每周要召开一次写作素材交流会,让学生相互倾听各自发言,已达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在认识的过程,使生活中的原型在学生心中再次展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美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新鲜的语句。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储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整体的提高。

由此可见,积累语言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

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可仅仅凭每学期学的二十几篇课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要求。

因此,教师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遨游书海,采珠拾贝。 首先,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如,中国的四大名著,《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快乐读写》、《快乐作文》、《小学语文报》和《山东小学生》等刊物,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 其次,教给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大多数学生在读书时往往都是囫囵吞枣,只注重一些情节内容,其结果收效甚微。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阅读不做读书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教师要教育学生在阅读时,要求把自己所认为精彩优美的词语、语句、片段分类摘抄下来。

如写景的,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写状物的等等,并能让学生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设计活动,丰富素材 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具体的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中的美,广泛搜集些做素材。

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会集体生活的温暖,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而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前些日子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班会,由于学生实现早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中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表演的有声有色,真是精彩极了,接着我就让学生写了一片题为《一次难忘的主题班会》作文,结果许多学生写的非常精彩感人。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在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多观察、勤思考,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来,才能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的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