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现代诗,怎样才算诗

如题所述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外化的过程既是 “意与象俱”的意象构造过程,更是“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一首诗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一首诗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经常要用的两个术语.然而几本权威的写作教材,如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学高级教程》、甚至相当权威的《写作学新稿》,都非常巧合地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强调意境的创造,淡化意象的创作和解析,有些甚至整个章节都未提出过“意象”这个概念.对于既成名作,欣赏者很自然的会为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所感染是正常的.也就是说,从文学史的角度或者从赏析的角度强调作品的意境是可以理解的.但写作教材不是专门再现文学史实,也不是特意进行作品赏析,而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懂得常用文体的基本写作规律,锻炼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在常用文体写作中,诗歌的写作是教者较难讲授学生也最感发怵的,尤其是许多学生精心创作的“诗歌”,在行家眼里,了无诗味,一句简单的结论“不像诗”!诗味从何而来?诗歌写作的关键是什么?意境和意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文现在对这些问题—一加以探讨,一家之言难免偏颇,乞望各位方家指正.一般教材中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问题在于意境创造,意境美则诗味足.本人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应是意象组合,意象选择得巧妙,相互之间组合自然,融铸天衣无缝,自然意境独特.说到底诗歌的写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是全诗写完之后呈现的一个整体内涵.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诗像不像,是看待有无诗味,诗味来源于意象;诗美不美,是看诗有无意蕴,意蕴来自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诗歌的创作过程,总是诗人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特别动人的感觉,出现了异样的情思而获得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这第一个意象往往成了这首将要产生的诗的核心意象.这第一个意象是怎么产生的?可从写作的具体实践来看.一般诗歌的写作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另一种是诗人眼中先见某物,然后托物言志,谓之物象的情思化.意象是否透剔高妙,也就看这个“情思的物态化”和“物象的情思化”的功夫到家不到家了.如能“物我交融”“心物两契”则妙,若“心物两离”则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所以对于诗人来说,与其苦心寻找那可遇不可求的灵感,不如留心捕捉鲜美而易逝的意象.意象并非现代诗歌的专利.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而把这种传统创造性地加以发扬光大,则是当代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倾向.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又有人咏虾为:“弯着腰,绝不是对人恭敬.”咏山羊云:“翘着的胡子,不表明年岁大.”都是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 所以有象无意,说到底就是立意浮浅或者说忽略了立意.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即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 “意”.正如诗中之象,也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情思化后的“象”.立意贵在高洁巧妙,不能鄙俗不堪,取象贵在浅近亲切,又不能隐晦太多.这种分寸确实难以把握.所以,古代的费经虞说:“诗贵似浅非浅,不得似深非深”.因此诗作要出新寓意于极常见的物象刻画之中,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韩瀚已有定评的《重量》就是如此: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一杆生命的天平,称出了张志新烈土生命的比重,突出了她“比泰山还重”的死所具有的独特的震撼力.将一个人和所有的苟活者相比,所形成的反差通过“天平”强烈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其意象既清晰又深刻,体制虽小,却能以极其强烈的情感含量取胜,正所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同样是以镜子报题材,前文所举一例有象无意,而李修炎的《镜子》,跳出了镜子的自然属性,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立意就高远深刻得多:“历史的镜子最公平/如果你害怕它/将它一摔,碎了——/它也将变成千万双眼睛…….”从镜子的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类历史,从镜子的形象中提炼出“历史是公正的裁判”的象征寓意,开拓了诗的意境,从而表现了别致而深厚的哲理.再如,林蓝的四行诗《伞》:“当你向别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别人却在想/如何握住你的把柄”以及某学生写的《足球》:“本以为自己十分圆滑/不想被他人踢得伤痕累累.”都能状物则物态活灵活现,寄意则意趣隐约可见,这些诗中的意象达到了“物我合一”“心物两契”的境界,诗味浓郁,无疑都是佳作.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映象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动生活的积累,“神与物游”地展开想象、联想,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逐步地臻于统一,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诗美意境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的整体意象.换言之,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因此,在意象组合的谋篇布局中,作者应把真挚强烈,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浓缩于有限的生活图景中,使作品具有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意象组合营造意境的方式一.说到底就是情景交融.好的诗人,能够使意境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境源于意象,意象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虚构,在此基础上的意境自然有实境也有虚境,当一个个意象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时,进入诗的意象,因相互牵制和作用往往产生了一种新的整体和新的内容.贺铸的《青玉案》中的最后几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被组成“试问闲愁都几许”这样一个意象结构时,这个意象结构的审美效应,就不是三个意象的相加,而是一个由实到虚的意境升华过程,诗人想起情人踪迹杳无,像逝去的春日已不知飘泊何处,因而更加百感交集,愁绪万千.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闲愁不由地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淋漓不休的黄梅时雨,那般凄然,那般迷茫,那般集于眼前而不能排遣.上述分析说明,分析诗中单个意象的意蕴是重要的必需的,但远远不够,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仔细分析诗中的意象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提醒我们,只有意象的结构组合巧妙,才能提供一个令人“想入非非”的意境.这是因为,优秀的诗作,都有其或显或隐的结构可寻.对诗人来说,正是这种结构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以传递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读者来说,我们是通过剖析意象组合框架,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对于初学写诗者,一开始就反复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更是难以落到实处的. 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又忌有象无意,只有有了意象,才有可能写出有诗味的作品,没有意象便没有诗味.但有了意象,不将其组成有机的融入深厚情感的意象组合,也无从形成优美的意境.写诗是一个由意象向意境的创作过程,评诗也是由评析表层的意象到探索深层的意象组合,从而由表及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过程,诗美更多的体现在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上,这也是不少诗评家反复强化意境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4
我从三个方面回答您
1.诗是最能顺其自然的文体,诗的语言不同话顺口说,诗是人心底里的歌,它顺的是人心。讲话是对事图顺,诗是对众人的情思图顺,它局限比说话少,它顺的面是大的。诗的用处是用文字顺畅社会,它形似音乐用声音顺畅社会。
2.诗有别于散文小说,散文有散文的样子,小说有小说的样子,诗有诗的样子,世之万物各有各的样子。大自然中有诗的样子,社会中有诗的样子,人穿的衣服有诗的样子,写诗得符合诗的样子。
3.问诗的写法,回答有种种说法,久久归一,现代诗最重要的写法是近诗的经典,写诗模仿诗的经典的写法最可靠,诗近经典是好诗,诗远经典是劣质诗,诗离经典越远诗的品质越低。人类自从有诗的时候起就在辨别那些诗是好诗,人们将好诗编进诗选编进教材,这,形成强大的阅读习惯,这诗的阅读习惯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它在要求诗的种种写法近这一习惯,它要求诗人沿续这一习惯丰富这一习惯。
第2个回答  2016-12-06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较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综述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很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象,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情感
  诗歌一般都会抒情言志,鉴赏时必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具体地讲,就是要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准确把握诗歌形象的内涵,以便加深对感情的理解。
  诗歌总要反映一定的时代生活,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类别、风格、流派等因素。例如,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常不同。

  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分行要求
  1、句意表达已完成。
  2、可独立存在的意象。
  3、足够展现某种语气势态。
  4、特殊和特定时间、人物或事件的交待完毕与完结。
  5、作者重点强调的一个特别词汇。
  分行同时承担着诗语的使命,无限制的强行撕开语法的分行和无端制造非必要性的诗行的作法不应是一个作家或诗人所采取的,否则,诗歌则成了真正无益也无意义的笑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