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行知的主要事迹

如题所述

1、打牌的故事

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

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

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2、稿费

稿费的故事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

3、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

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

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

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4、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是一封快信。

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5、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0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

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扩展资料:

陶行知的主要贡献: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

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行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陶行知生平:

  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1908年 17岁: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三天后愤而退学。

  1911年 20岁:辛亥革命爆发,思想发生变化,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

  1912年 21岁:在金大,热心爱国社会活动。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9年 28岁:5月9日,在南京小营演武厅6千人大会上发表演说,痛斥袁世凯“二十一条”卖国条约,13日,南京学界联合会成立,选举陶行知为会长。20日南京各校学生自行罢课。南京高师代校务的陈容反对罢课而离校,陶行知暂代理校务,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

  1921年 30岁:12月,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说,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

  1923年 32岁:与朱其慧、晏阳初、朱经农、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朱经农合编《平民千字课本》。到南京、安庆、南昌、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是年,拒绝北洋政府任命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又谢绝母校金陵大学聘为校长。专心致意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 35岁:倡导乡村教育运动。拟定推行乡村教育计划。筹设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1927年 36岁: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正式开学。陶行知谈到“晓庄精神、乐观精神、革命精神和团结精神”。最后指出:“我们要办好乡村教育,要改造乡村社会,总须有宽阔的胸怀,奉献精神。”

  1929年 38岁:由于领导晓庄科学社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2月14日,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陶行知科学博士荣誉学位(现译为理科博士,或理学博士),以表彰他对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

  1930年 39岁:4月3日,针对南京英商和记洋行工人被殴事件,抗议日舰停留南京江面。同情和支持晓庄师生参加全市学生示威游行。5日,支持晓庄参加全市学生反帝爱国游行。

  1932年 41岁:创办儿童通讯学校,普及科学教育,任校长,10月1日,在上海市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等,主张“以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开始推行普及教育运动。

  1933年 42岁:3月14日,马克思逝世50周年。与蔡元培、章 器、李公朴等公朴等学术界100余人发起纪念会。9月28日,组成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10月25日,新安旅行团7个小朋友抵沪。热情关怀,具体指导。

  1935年 44岁:参加创立中国新文字研究会,起草中国新文字宣言。10月10日,资助电影器材,“新安旅行团”从江苏淮安出发,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国。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与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沈钧儒等800余人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

  1936年 45岁:开展国难教育运动。宣传抗日救国。5月21日,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陶行知被选为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7月初,全国各界救国会决定委托陶行知前住欧美亚非各国宣传抗日救国,发动侨胞共赴国难。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出访28国和地区向华侨及国际友人宣传抗日救国的正义主张。

  1937年 46岁:抗战全面爆发,出版〈战时教育〉。在墨西哥、美国及加拿大多次演讲《禁运和抵制日货》,发动华侨献金救国,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938年 47岁:在伦敦与中共代表吴玉章一起出席世界反侵略大会,并再次谒马克思墓。5月4日,在洛杉矶发表演说:日本在中国杀死100万人时,有50多万人是美国提供给日本军火帮助杀死的。引起美国的震惊,促进禁运和抵制日货。9月为甘地重写的《中国人民教育运动》英文稿,甘地作了按语:“这本小册子在印度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11月创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起草战时教育方案。12月15日,在桂林正式成立生活教育社,当选为理事长。

  1939年 48岁:7月20日,育才学校开学,后迁至合川划街子古圣正式上课。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社会、自然科学6个组,学生百余人。

  1940年 49岁:4月,参加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五次会议。提出:政府应规定教育为人民之义务和权利。26日,在重庆主持育才学校音乐组演出的音乐晚会。周恩来为音乐组题词:“为新中国培养出一群新的音乐天才。”

  1941年 50岁:4月,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要求大家做“集体的武训”,艰苦办学。并定4月6日为“育才兴字节”。9月,试验“育才幼年研究生制”,选拔了27名少年研究生进行专门培养。使全校学习风气推向新的高潮。

  1942年 51岁:2月,组织育才师生举行戏剧公演、绘画展览、音乐会,向社会汇报办学和创作成果。

  1943年 52岁:带领育才师生学习“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第一个农场。

  1944年 53岁:致力于和平团结民主运动。

  1945年 54岁 :5月,在《在战时教育》上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9月9日,与冯亦代、倪斐君筹办的国际难童学校开学。又称培才小学。10月18日,发表英文论著《全民教育》提出:“民主第一”、“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等指导原则。11月1日,《战时教育》改《民主教育》。在创刊号上发表《民主》、《民主教育》两文。

  1946年 55岁 :较场口惨案”郭、李被打伤。陶即带领育才师生上街游行,抗议示威。6月23日,在上海北站十万群众欢送赴京请愿代表大会上,担任大会主席,发表著名演说,要求和平,反对内战。7月,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害。陶行知说;“我等着第三枪”。12日,在沪江大学最后一次讲演:《新中国之教育》。16日,给育才学校师生写了最后一封信。21日,又写下了最后一首诗《祭邹韬奋先生文》他面对敌人威胁,无私无畏,视死如归。在上海最后三个月里作了百余次演讲,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内战、反独裁、要民主、要和平的意志。7月24日连夜整理历年诗稿。7月25日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

  临终前,周恩来、邓颖超等赶来。周恩来握着陶的手说:“朋友们都要学习你的精神,尽瘁民主事业直到最后一息。”

  8月11日,延安各界代表二千余人,举行“陶行知先生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9月23日,重应各界在沧白堂举行追悼陶行知大会,到会的文化教育界代表及各界人士二千余人。

  10月27日,上海各界追悼陶行知大会在震旦大学礼堂举行,到会有工人、农民、学生、文化界及外国友人五千余人。宋庆龄题词:“万世师表。”何香凝题词:“行知先生精神不死。”

  12月9日,美国教育界名流和中国留美人士三百余人,在纽约举行追悼大会。杜威和冯玉祥担任大会名誉主席。杜威、克伯屈等介绍陶行知的生平。在国外,新加超、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及香港同胞,也都举行了追悼会。世界著名教育杜威、克伯屈、罗格等发来唁电:“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拉后死者必定永远纪念他,并贯彻他的事业。”

  12月1日,陶行知安葬在南京劳山下晓庄。全国53个人民团体代表及二千余人参加了葬礼。从此,陶行知和父母、前妻、妹妹一起长眠于晓庄劳山之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