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平事迹是什么?

注:是生平事迹啊~~~~~~`比如干过哪些好事~~~~拜托各位速度!!!!!!!!!急用啊~~~~~~~~

  陶行知生平:

  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1908年 17岁: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三天后愤而退学。

  1911年 20岁:辛亥革命爆发,思想发生变化,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

  1912年 21岁:在金大,热心爱国社会活动。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9年 28岁:5月9日,在南京小营演武厅6千人大会上发表演说,痛斥袁世凯“二十一条”卖国条约,13日,南京学界联合会成立,选举陶行知为会长。20日南京各校学生自行罢课。南京高师代校务的陈容反对罢课而离校,陶行知暂代理校务,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

  1921年 30岁:12月,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说,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

  1923年 32岁:与朱其慧、晏阳初、朱经农、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朱经农合编《平民千字课本》。到南京、安庆、南昌、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是年,拒绝北洋政府任命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又谢绝母校金陵大学聘为校长。专心致意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 35岁:倡导乡村教育运动。拟定推行乡村教育计划。筹设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1927年 36岁: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正式开学。陶行知谈到“晓庄精神、乐观精神、革命精神和团结精神”。最后指出:“我们要办好乡村教育,要改造乡村社会,总须有宽阔的胸怀,奉献精神。”

  1929年 38岁:由于领导晓庄科学社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2月14日,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陶行知科学博士荣誉学位(现译为理科博士,或理学博士),以表彰他对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

  1930年 39岁:4月3日,针对南京英商和记洋行工人被殴事件,抗议日舰停留南京江面。同情和支持晓庄师生参加全市学生示威游行。5日,支持晓庄参加全市学生反帝爱国游行。

  1932年 41岁:创办儿童通讯学校,普及科学教育,任校长,10月1日,在上海市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等,主张“以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开始推行普及教育运动。

  1933年 42岁:3月14日,马克思逝世50周年。与蔡元培、章 器、李公朴等公朴等学术界100余人发起纪念会。9月28日,组成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10月25日,新安旅行团7个小朋友抵沪。热情关怀,具体指导。

  1935年 44岁:参加创立中国新文字研究会,起草中国新文字宣言。10月10日,资助电影器材,“新安旅行团”从江苏淮安出发,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国。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与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沈钧儒等800余人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

  1936年 45岁:开展国难教育运动。宣传抗日救国。5月21日,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陶行知被选为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7月初,全国各界救国会决定委托陶行知前住欧美亚非各国宣传抗日救国,发动侨胞共赴国难。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出访28国和地区向华侨及国际友人宣传抗日救国的正义主张。

  1937年 46岁:抗战全面爆发,出版〈战时教育〉。在墨西哥、美国及加拿大多次演讲《禁运和抵制日货》,发动华侨献金救国,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938年 47岁:在伦敦与中共代表吴玉章一起出席世界反侵略大会,并再次谒马克思墓。5月4日,在洛杉矶发表演说:日本在中国杀死100万人时,有50多万人是美国提供给日本军火帮助杀死的。引起美国的震惊,促进禁运和抵制日货。9月为甘地重写的《中国人民教育运动》英文稿,甘地作了按语:“这本小册子在印度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11月创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起草战时教育方案。12月15日,在桂林正式成立生活教育社,当选为理事长。

  1939年 48岁:7月20日,育才学校开学,后迁至合川划街子古圣正式上课。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社会、自然科学6个组,学生百余人。

  1940年 49岁:4月,参加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五次会议。提出:政府应规定教育为人民之义务和权利。26日,在重庆主持育才学校音乐组演出的音乐晚会。周恩来为音乐组题词:“为新中国培养出一群新的音乐天才。”

  1941年 50岁:4月,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要求大家做“集体的武训”,艰苦办学。并定4月6日为“育才兴字节”。9月,试验“育才幼年研究生制”,选拔了27名少年研究生进行专门培养。使全校学习风气推向新的高潮。

  1942年 51岁:2月,组织育才师生举行戏剧公演、绘画展览、音乐会,向社会汇报办学和创作成果。

  1943年 52岁:带领育才师生学习“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第一个农场。

  1944年 53岁:致力于和平团结民主运动。

  1945年 54岁 :5月,在《在战时教育》上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9月9日,与冯亦代、倪斐君筹办的国际难童学校开学。又称培才小学。10月18日,发表英文论著《全民教育》提出:“民主第一”、“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等指导原则。11月1日,《战时教育》改《民主教育》。在创刊号上发表《民主》、《民主教育》两文。

  1946年 55岁 :较场口惨案”郭、李被打伤。陶即带领育才师生上街游行,抗议示威。6月23日,在上海北站十万群众欢送赴京请愿代表大会上,担任大会主席,发表著名演说,要求和平,反对内战。7月,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害。陶行知说;“我等着第三枪”。12日,在沪江大学最后一次讲演:《新中国之教育》。16日,给育才学校师生写了最后一封信。21日,又写下了最后一首诗《祭邹韬奋先生文》他面对敌人威胁,无私无畏,视死如归。在上海最后三个月里作了百余次演讲,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内战、反独裁、要民主、要和平的意志。7月24日连夜整理历年诗稿。7月25日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

  临终前,周恩来、邓颖超等赶来。周恩来握着陶的手说:“朋友们都要学习你的精神,尽瘁民主事业直到最后一息。”

  8月11日,延安各界代表二千余人,举行“陶行知先生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9月23日,重应各界在沧白堂举行追悼陶行知大会,到会的文化教育界代表及各界人士二千余人。

  10月27日,上海各界追悼陶行知大会在震旦大学礼堂举行,到会有工人、农民、学生、文化界及外国友人五千余人。宋庆龄题词:“万世师表。”何香凝题词:“行知先生精神不死。”

  12月9日,美国教育界名流和中国留美人士三百余人,在纽约举行追悼大会。杜威和冯玉祥担任大会名誉主席。杜威、克伯屈等介绍陶行知的生平。在国外,新加超、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及香港同胞,也都举行了追悼会。世界著名教育杜威、克伯屈、罗格等发来唁电:“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拉后死者必定永远纪念他,并贯彻他的事业。”

  12月1日,陶行知安葬在南京劳山下晓庄。全国53个人民团体代表及二千余人参加了葬礼。从此,陶行知和父母、前妻、妹妹一起长眠于晓庄劳山之麓。

  具体见:http://www.taoxingzhi.org/list.asp?level1=2&level2=1&lm=了解行知——陶行知年谱

参考资料: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1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辑,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第2个回答  2020-12-13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辑,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第3个回答  2006-12-11
陶行知(1891年-1946年),教育家。

生平
1891年,生于安徽省徽州府歙县。

1906年,就读于基督教中国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09年,考入美以美会所办的南京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1910年,汇文书院合并基督教长老会所办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1917年8月,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于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

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

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

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

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

1921年,参加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11月,从事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工作。

1922年2月,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同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机关刊物《新教育》主编,并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

1923年7月,致函国立东南大学代理校长刘伯明,辞别东大,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被安徽旅宁同乡会、同学会所办南京安徽公学推为校长。先后谢绝被聘任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改为国立武汉大学)校长、金陵大学校长的邀请,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学校。1930年被查封。

1932年,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

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1946年1月,创办重庆社会大学;4月,筹备将育才学校迁沪及筹办上海社会大学。

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去世。

[编辑] 著作

[编辑] 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编辑] 言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编辑] 历史地位
“万世师表”
“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