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什么地方观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碣石,具体在哪,有诸多说法。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北戴河以西;一说在在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碣石的确定位置,对《观沧海》的物境和情境都十分重要,还会影响到意境。毕竟今天的昌黎县与绥中县直线距离有近150公里。换句话说,换算成东汉时的里,汉代的一里相当于今天的415.8米,那可是近400里。

要定位碣石山的确切位置,还是要从史书找依据。《三国志·魏书》中有四处记载曹操北征乌桓这事,即《武帝纪》、《田畴传》、《郭嘉传》及《乌丸传》。从这四处对曹操北征事件所记载的地名,梳理曹操去讨伐乌桓行军路线: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无终(今天津市蓟州区)徐无山(今河北遵化市东)卢龙塞(今河北迁西县北喜峰口一带)平冈(今辽宁凌源市西南)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柳城(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十二台营子)。

然而《三国志》未对曹操的回师线路详细记载。但31年后,即(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征辽东时在《晋书·宣帝纪》有一条行军路线,即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孤竹(今河北卢龙县南)碣石辽水(今辽宁境内浑河)。司马懿征辽东的行军路线可佐证曹操得胜归来的回程:柳城卢龙塞易水(有三条,都在易县内:一为古武水;一为古濡水,又名沙河;一为雹河,今瀑河)易县邺。

从曹操北伐乌桓的行军、回师路线以及司马懿征辽东行程,可知曹操东临碣石应在孤竹城驻军期间,时间应农历九月末或十月初。因此,碣石应为碣石山,处在孤竹城东面,位置也与史实相合。由此,曹操登临观海的确切地点是碣石山。碣石山,在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城北,东距渤海仅15千米。

碣石山与渤海边相距15公里,不借助仪器设备,仅凭人的肉眼是看不到海,也看不见海面的洪波涌起的壮观,更看不到山岛上的草木茂美。以今人的视角看古人的视野,偏差在所难免。更何况以现代城市中的能见度去推断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眼界,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如《毛泽东诗词集》266页中所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因而,站在碣石山顶,远望凸于海中的北戴河半岛,也会给人以“山岛竦峙”的景象。

明末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碣石山“县西北二十里。山势穹窿,顶有巨石特出,因名。”其主峰仙台顶(俗称娘娘顶) 峭拔挺俊,海拔695米,东临大海,自古被择为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为古今观海胜地。历史记载,登碣石山观沧海,不单是魏武帝曹操一人,前有秦皇嬴政、汉武刘彻,后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以及唐宗李世民等都曾登临过。
第2个回答  2022-09-20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