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中国地层典》中生代各断代都进行了地层区划。由于中生代时期遭受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致使联合古陆解体,地层发育较为复杂,加之各断代对地层区划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各断代地层区划的框架差异较大(表3-2),彼此间呈现不出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本篇对《中国地层典》中生代各纪地层区划进行综合,划分了12个地层区,即:北疆地层区、塔里木地层区、阿拉善—秦祁昆地层区、华北地层区、内蒙古—兴安地层区、那丹哈达岭地层区、扬子地层区、东南地层区、西藏地层区、喜马拉雅地层区、南海地层区、台湾地层区(图3-4)。

中生界除南方三叠系和青藏高原、东南沿海的侏罗系、白垩系有海相地层外,大部分为陆相盆地型沉积,部分为沉积—火山岩系,煤系地层、红色岩系分布广泛。

三叠系大体以昆仑山—秦岭为界,其南主要为海相沉积,生物群多属特提斯型;以北主要为陆相地层(局部地区如那丹哈达岭有海侵层位),多产北方型植物化石。侏罗系有三种类型:海相型、内陆盆地型、火山盆地型。海相侏罗系分属两大沉积区:一是我国西部及西南部的特提斯沉积区,另一个为我国东南沿海的西太平洋沉积区。内陆盆地型沉积主要分布于西部一些大、中型盆地。昆仑—秦岭以北以河湖相为主,夹煤层,产富县植物群及延安植物群;昆仑—秦岭以南主要为红色碎屑岩系,含盐类矿产。火山盆地型沉积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区,中、下侏罗统以河湖相为主,夹煤层及中基性火山岩;上侏罗统以火山岩为主,东北北部夹煤层。白垩系也有3种沉积类型: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内陆盆地型、火山盆地型;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塔里木盆地西端、藏南及台湾东部,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发育有复理石沉积、蛇绿岩套和混杂堆积,为典型的洋壳沉积序列岩系;内陆盆地沉积主要分布于西部大、中型盆地和东北松辽、江汉盆地,以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为主,为重要的生油、储油地层;火山盆地型沉积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带一些中、小型盆地,以红色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含热河生物群和珍稀古脊椎动物及鸟类化石,南方许多盆地发现恐龙蛋化石。

Ⅰ 北疆地层区

该区南界沿中天山向东延至中蒙边界,西界、北界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邻。

三叠系 为一套下红、 上灰绿、 黑色为主的碎屑岩。 下、 中三叠统产以水龙兽—肯氏兽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群,中、上三叠统含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孢粉化石丰富。

侏罗系 下统和中统下部多为暗色岩系和含煤沉积,尤其是中侏罗统下部为我国重要含煤地层,含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中侏罗统上部则逐渐变为红色沉积,化石较少,主要含少量的古脊椎动物和介形虫化石;上侏罗统主要以红色为主及灰、绿等杂色碎屑岩。

白垩系 为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杂色湖相泥岩沉积,在准噶尔和吐鲁番盆地边缘,上部为细砂质泥岩的河湖及河流相沉积。在阿尔泰及邻区以南地区缺失白垩系。

Ⅱ 塔里木地层区

该区西与吉尔吉斯斯坦相邻,北与北疆地层区南界相接,南以昆仑山北缘—阿尔金山断裂带为界。

三叠系 与北疆地层区大体相似,但可能有多层海侵夹层,上三叠统含煤。 生物群中未见水龙兽—肯氏兽动物群;上三叠统所含植物具有南、北方植物群的混生现象;两区孢粉组合基本特征十分相似,另有多层海相疑源类化石。

侏罗系 下、 中侏罗统是一套含煤沉积,上侏罗统以红色或杂色层为主。

白垩系 早白垩世发育一套红色砂砾岩,中白垩世发育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的杂色砂岩、泥岩、灰岩含石膏岩层。西昆仑地区仅发育晚白垩世地层;中天山及塔北地区缺失白垩系;南天山缺失晚白垩世沉积;北山地区发育一套红色夹杂色碎屑岩及含煤地层,中部碎屑岩夹泥岩、泥灰岩及含油层。

Ⅲ 阿拉善—秦祁昆地层区

该区南以木孜塔格峰—昆仑山—玛沁—玛曲—南坪—略阳一线,沿东昆仑 西秦岭南缘断裂向东与扬子地台北缘断裂相连,西以卡拉其山口 泉水河 茫崖北 肃北一线至银根出境到蒙古国,向东与阿尔金断裂相接,东与鄂尔多斯地层分区沿华北地台南缘断裂与晋冀鲁豫地层区分界。

三叠系 分布广泛,为典型的活动型沉积,岩石变质程度高。 上三叠统上部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生物群以北极型和特提斯型相混合为特征。三叠系在南祁连山发育良好,下三叠统和中三叠统下部为海相沉积,缺失中三叠统上部沉积,生物以菊石类、双壳类、腕足类为主,具阿尔卑斯生物群特征;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生物以植物和双壳类为主,大多数为特提斯区和环太平洋沿岸常见的代表分子。在东昆仑山南坡至秦岭的狭长区域内,三叠系发育较全,但普遍缺失中三叠统上部沉积;下、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生物群以混生菊石群为特征,晚三叠世产有北方型植物。

侏罗系 在祁连山及北部地区甚为发育,全为陆相沉积,分布于一些孤立的山间盆地中。岩性岩相变化急剧,厚度数百米至千余米。一般下、中侏罗统为含煤建造,中侏罗世早期为本地区主要成煤期,动植物化石丰富;上侏罗统为红色岩系,为干旱炎热气候下的内陆河湖相沉积,古生物以微体生物为主。在昆仑地区侏罗系不太发育,其特征与塔里木地层区有些相似;在秦岭西部香日德、兴海及同仁等地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类型,中部的武都、礼县、略阳、勉县及汉中一带只发育下、中统含煤沉积,东部的丹凤、卢化、南召等地为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或局部为浅变质岩组成。

白垩系 在阿拉善地区,早、 中白垩世发育一套紫红、 杂色砂砾岩夹泥灰岩的山麓—湖相沉积,晚白垩世为红、杂色碎屑岩的河流—湖滨相沉积;在祁连山地区发育一套红色碎屑岩,夹泥灰岩、局部夹石膏及含油砂岩或火山岩的河湖相沉积,在陇东、陕西及其以东地区下部为红色粗砂岩的山麓—河流相沉积,中部为杂色细碎屑砂泥岩河湖相沉积,上部为灰绿、灰黑含煤碎屑岩的湖泊相沉积,局部夹中基性火山熔岩,在大别山地区发育一套碱性玄武岩—假白榴石响岩,中部为滨湖相火山碎屑岩,上部为红色碎屑岩河流—冲积扇沉积;在喀喇昆仑地区仅发育中、晚白垩世的红色灰岩夹砂泥岩,局部有含石膏的海相沉积;巴颜喀拉地区发育次稳定—非稳定型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沉积;沿断裂带有蛇绿岩分布;在玛多—马尔康地区零星分布暗紫红色粗碎屑岩含煤地层,局部夹石膏层。

Ⅳ 华北地层区

该区西与塔里木地层区相邻、北与内蒙古—兴安地层区的南界相接,南界沿北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与郯庐断裂相接。

三叠系 本区下—中三叠统下部是一套以紫红色、 棕红色细砂岩、 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的河、湖相沉积,产Pleuromeia-Voltzia植物群和古脊椎动物化石;中三叠统上部至上统主要以灰色、灰绿色砂岩、泥岩为主夹煤层,产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并有丰富的叶肢介、介形虫、双壳类和孢粉组合。

侏罗系 在陕甘宁盆地,下侏罗统为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和砂质岩,底部为砂砾岩,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中侏罗统为一套砂、页岩互层的含煤或含油地层,富含植物和介形虫、双壳类等化石;上侏罗统岩性主要是一套紫灰色、樱红色的泥灰岩夹灰黑色页岩,含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化石。在山西大同、宁武—静乐两盆地侏罗系较为发育,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类似。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系主要特征为火山岩及火山沉积碎屑岩很发育。下侏罗统主要为黄色砾岩、黄绿色、灰色砂岩夹粉砂岩、黑色页岩并夹煤层,植物化石丰富,并有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角砾熔岩、安山质集块岩夹凝灰熔岩;中侏罗统为黄褐色、灰白色砾岩、砂岩夹页岩,含丰富古植物、双壳类、昆虫、叶肢介等化石,并伴有灰紫色安山岩,安山质集块角砾熔岩,安山质砾岩、灰黑色玄武岩;上侏罗统为灰紫色厚层砾岩、安山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及紫色泥岩夹灰绿色页岩等。河北地区的侏罗系在临城竹壁一带,上侏罗统临城组上段中上部为灰、灰绿、灰紫色砂泥岩夹砂砾岩及薄层泥灰岩,下部为灰紫色砂砾岩,含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孢粉、叶肢介等化石;下段上部为灰褐色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细砂岩夹泥岩为主,产双壳类化石,中部为砖红色粗砂岩,下部为灰白、灰紫色砂岩、砂砾岩、砾岩,与下伏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山东地区的侏罗系下统为紫红色长石砂砾岩、砂岩夹紫色、黄绿色、灰黑色粉砂岩与页岩,产叶肢介与孢粉化石;中侏罗统以长石砂岩、炭质页岩为主夹煤层,富含植物化石;上侏罗统上部火山岩非常发育,底部为钙质页岩及砂砾岩互层,产鱼、叶肢介、介形虫、双壳类和昆虫类等化石。

白垩系 在鄂尔多斯地区下部为一套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夹泥灰岩,上部为湖相灰绿色细砂岩和泥岩,缺失晚白垩世沉积及早白垩世初期地层。在洛阳盆地为一套杂色砂砾岩,局部夹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三门峡盆地白垩系为砖红色砂质粘土岩夹砾岩。在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区仅有早白垩世的红色砂泥岩沉积。在宁河—大港地区,白垩系发育较全,白垩纪早期为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多层沉积岩,中期为杂色细碎屑岩夹油页岩,晚期为一套河流相砖红色砂砾岩。在武洼地区缺失白垩纪晚期沉积。在张贵庄—静海地区,仅有白垩纪晚期河流相碎屑岩。在下辽河地区,仅发育晚白垩世河流相红色碎屑岩。在辽东地区,发育一套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及灰绿、灰黑色细碎屑岩。在山东,发育一套白垩纪河湖相碎屑岩及中酸或中基性火山岩系。在徐准地区,白垩系下部为灰绿、紫红色碎屑岩,中部为中基性火山岩夹砂泥岩,上部为红色砂泥岩。

Ⅴ 内蒙古—兴安地层区

该区西部以阿尔金断裂为界,除那丹哈达岭地区以外的华北地层区北界以北的地区。

三叠系 在内蒙古及大兴安岭一带出露很少,研究程度低,仅在白城子地区存在有争议的下三叠统。在洮安地区,上三叠统交流河组为一套火山碎屑岩沉积。在松辽地区尚未发现三叠系。在小兴安岭—南楼山一带,下三叠统为灰色、紫色、灰黑色碎屑岩,中三叠统不发育,上三叠统为一套灰黄色、灰绿色、深灰色碎屑岩夹凝灰岩和煤线。在鸡西—延吉地区未见三叠系下、中统,上三叠统主要是一套火山碎屑岩。

侏罗系 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下部由暗色岩层或含煤岩层组成,含有 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中侏罗统上部除大兴安岭及其以东地区外,也都变为红色沉积。上侏罗统由火山岩与暗色沉积岩的互层组成。

白垩系 分布于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内,为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岩。 在大兴安岭及燕山一带,发育两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两套含煤或含油页岩的沉积岩,下部火山岩为中基性,上部火山岩为酸性,且分布范围局限;普遍缺失白垩系上部地层,仅在海拉尔地区发育红色碎屑岩。在松辽地区,为一套河湖相杂色、红色碎屑岩,含两套黑色油页岩层,缺失下部地层。在张广才岭—南楼山地区,早白垩世为沉积—火山岩系,部分盆地含煤。在鸡西—延吉地区,早期为一套山麓—河湖相含煤沉积夹凝灰岩,局部地区底部夹海相层;白垩纪晚期为中性火山岩夹沉积岩系。在延吉地区白垩系顶部有红色碎屑岩和含油页岩的沉积。

Ⅵ 那丹哈达岭地层区

该区西部及南部与内蒙古—兴安地层区相接,东部及北部与俄罗斯边境相接,其范围仅为黑龙江省东北一隅。本区中生代地层为一套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

三叠系 在该区内仅发育以海相火山喷发—沉积为主的上三叠统(部分地区为海陆交互相),含双壳类、牙形石和古植物,属环太平洋区系。

侏罗系 下侏罗统为深海相沉积; 中侏罗统为陆相夹海相沉积,含北极海区的菊石Arctocephalites;上侏罗统为海陆交互相夹火山岩,含Buchia为代表的北极海区的双壳类,植物化石与东北地区类似。

白垩系 白垩纪早期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沉积; 白垩纪晚期在局部地区为海相深色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

Ⅶ 扬子地层区

该区西以龙门山—三江口—剑川—大理—哀牢山—藤条江河与昆仑—滇西为界,北与阿拉善—秦祁昆地层区相接;南以凭祥—横县—梧州—洼远—定南—东乡—江山—绍兴与东南地层区分界。

三叠系 在扬子地区(长江流域主要省份),属稳定型咸化海沉积,下三叠统及中三叠统发育较完整,上三叠统不全或缺失(仅部分地区发育完整),岩性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为辅,东、西部岩相分带明显,早三叠世晚期至中三叠世早期海水普遍咸化,晚三叠世为海相、海陆交互相至陆相含煤沉积,生物群以底栖和底栖半特化类型的双壳类为主,菊石、牙形石次之,属特提斯动物区系。在右江地区(江南古陆和云开古陆之间),属活动型复理石沉积,三叠系以下、中统为主,局部具有上统。下三叠统由浅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中三叠统为活动型陆源碎屑浊流沉积和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并存,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山前磨拉石和内陆湖相红层,仅局部见浊流沉积,生物群早三叠世以菊石类为主,中三叠世以双壳类为主,属特提斯动物区系。本区三叠纪时期火山活动频繁。

侏罗系 在四川盆地北缘地带,除下侏罗统为暗色岩层外,中、 上侏罗统几乎全部由红层组成,含有丰富的爬行类动物群和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无脊椎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稀少,仅发现少量孢粉化石。在昌都—思茅地区,中侏罗统夹有少量海相层,含海生双壳类化石。在湘中、湘东、赣中地区,侏罗系以陆相沉积为主,夹有半咸水沉积,上部变为陆相沉积且夹煤线和薄煤层。

白垩系 在扬子地区西部山前地带,发育巨厚的红色粗碎屑岩。 在川西雅安地区发育较全,白垩系下部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上部为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时夹泥灰岩、钙芒硝及石膏层。在宜宾地区仅发育中、晚白垩世砖红色细碎屑岩沉积。在贵州赤水、遵义、都匀、广西百色、那坡等地,除有山间和断陷盆地的白垩纪陆源碎屑岩沉积外,其余广大地区缺失白垩纪地层。在湘西发育一套山麓相白垩纪红色粗碎屑岩沉积,中上部夹粗面岩。在东部衡阳等地区发育一套河湖相白垩纪红色砂泥岩,下部夹玄武岩,局部夹含铜砂岩、石膏层。在广西南宁地区,中白垩世地层较发育,白垩系下部多由碎屑岩组成,上部在东部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在苏浙皖地区白垩系下部为火山碎屑—中性火山喷发岩系、底部为红色砂砾岩,中部为中酸性至碱性火山岩夹沉积岩,上部为滨湖相杂色砂泥岩含石膏、芒硝、岩盐等。在南雄盆地,白垩系下部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部为红色碎屑岩夹灰岩,上部为红色泥岩。赣州地区仅发育中白垩统,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在永丰地区白垩系下部为碎屑岩、酸性火山岩,上部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缺失中部沉积;康滇地区,为紫红色砂泥岩,局部地区下部夹灰绿色含铜砂页岩,上部夹石膏层。在丽江地区缺失白垩系。

Ⅷ 东南地层区

该区范围北与扬子地层区南界相邻,南与东南沿海相接,包括浙、闽、粤和桂东、赣南等地。

三叠系 在本区属稳定型滨浅海碎屑岩相,下统及中统下部发育良好,以滨—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岩;中统上部地层大部分缺失;上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生物群以双壳类为主,早、中三叠世属特提斯动物区系,晚三叠世属环太平洋动物区系,另含南方型植物群;局部地区晚三叠世时有陆相中酸性火山喷发。

侏罗系 在广东、 湘南和闽西南地区,下侏罗统下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含菊石、 双壳类等海相化石;中侏罗统以红、灰、绿杂色碎屑沉积为主,含双壳类化石;上侏罗统主要发育在粤东和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前者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后者为碎屑岩。

白垩系 在本区的西部发育红色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 中部的下部为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上部为红色碎屑岩夹石膏或泥灰岩、油页岩;东部早期火山岩发育,晚期转为正常河湖相沉积。

Ⅸ 西藏地层区

本区北与阿拉善—秦祁昆地层区相邻,南以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为界,西至国界,东与扬子地层区相邻。本区中生代地层以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主,夹少量火山岩,陆相碎屑岩通常已变质。

三叠系 在羌塘地区属稳定地台型沉积; 羌北地区下、 中三叠统出露零星,但研究较详,上三叠统分布较广,但研究略差;羌南地区三叠系发育不全,缺失中三叠统上部和上统下部沉积;唐古拉山及左贡地区,缺失下三叠统,仅见中、上三叠统,且以上三叠统为主,中三叠统为浅变质沉积岩系,上三叠统为海相、海陆交互及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在昌都—思茅地区,三叠系属活动型沉积,受条块相间排列的构造格架控制,呈“带”状延展,早、中期有中酸性熔岩、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及蛇绿岩套,晚三叠世的海水广泛超覆,形成稳定型浅海沉积和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生物群以菊石类和双壳类为主,属特提斯动物区系,所含植物为南方型;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三叠系出露于东南部及东北边缘,发育较完整,在拉萨—波密一带,下、中三叠统为火山岩和碎屑岩,上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在班戈、比如—洛隆一带,为巨厚的变质碎屑岩夹少量火山岩,褶皱复杂,断层发育,化石稀少。

侏罗系 本区主要由海相沉积组成,包括深海、 半深海和陆棚区及滨海相沉积,含有菊石、箭石、双壳类、腕足类等各类海相化石,局部地区夹有陆相沉积,含非海相双壳类、介形虫等化石。

白垩系 在冈底斯—腾冲地区发育海陆交互相次稳定型含煤碎屑岩、 碳酸盐岩夹火山岩建造。在措勤—申扎、班戈—拉萨地区早白垩世为浅、深海非稳定型硅质岩、火山岩及泥质碎屑岩建造;腾冲地区缺失。

Ⅹ 喜马拉雅地层区

该区为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以南至国界的广大地区。

三叠系 大致沿玛旁雍错以南向东经巴县锐拉—拉孜—江孜—曲松—德兴一线分布,北部为活动型厚度较大的砂泥和火山砂泥浊流沉积,形成呈东西向延伸的沉积条带;南部为过渡型,岩性单调,厚度较大,夹有火山角砾岩和放射虫硅质岩,已受中高强度的区域变质作用,生物群以菊石和牙形石为主,属特提斯动物区系。

侏罗系 下、 中、 上三统齐全,多为正常浅海—半深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以珠穆朗玛峰地区最为完整,厚度最大。东部岗巴地区尚未发现下侏罗统;西部地区基本与珠峰地区一致,出露较全,但下统较薄,碳酸盐岩成分增多,富含菊石、箭石、双壳类、有孔虫类化石。

白垩系 本区发育一套海相沉积,在普兰—聂拉木地区为浅海稳定型砂泥质及碳酸盐岩建造;在鹰马—隆子地区为深海次稳定型硅质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局部夹火山岩建造;在雅鲁藏布江开合带为浅海、深海次稳定型泥质岩、碎屑岩建造,洋底非稳定型滑塌蛇绿杂岩建造及蛇绿岩。

Ⅺ 南海地层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南部海域,包括海南岛、西沙及南沙群岛等岛屿。仅在海南岛东部琼岛县新昌盆地发现有一套三叠纪灰—深灰色碎屑沉积,含Voltzia-Neuropteridium-Albertia植物组合与欧洲上斑砂统植物相似。

Ⅻ 台湾地层区

本区范围主要为我国的台湾省及其周边岛屿。

在脊梁山脉发育晚白垩世的千枚岩夹结晶灰岩、板岩夹砂岩、含砾砂岩;在北港 澎湖地区发育中白垩世海相砂页岩、灰岩、砾岩和少量玄武岩;其余地区未见出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