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历史上怎么会出现两个“楚怀王”呢?

如题所述

当你看过楚国(春秋战国)的这段历史,你会发现:楚国有两个楚怀王。一个是战国后期的楚怀王熊槐(约公元前355年―前296年);另一个是他的孙子秦末的楚怀王熊心(?-公元前206年)。按理说,楚怀王属于谥号,也就是说,是他们死后,其臣子根据其生平事迹而取的一个比较中肯的称号。

一般来说,同一朝代延续下来的君王,是不会用相同的谥号的。比如:汉武帝刘彻把“武”这个谥号给占了,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就不能用“武”,而必须在前面加一个“光”字,以示区别。历史上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就不列举了。

那么按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同样一脉相传的楚国后裔,为什么熊心会和祖父熊槐用同样的谥号呢?别急,这里面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楚怀王熊槐,他是楚国一个颇具侠客精神的君王,浓浓的楚文化在他身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楚人那种热情似火的感性让人陶醉。熊槐曾经是一个满腔热血、意气风发的青年翘楚,他带领楚国人民走向楚国的极盛时期。

但他的晚年却判若两人,利令智昏,刚愎自用,把楚国又带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又向人们展示了他那大无畏的侠客精神,他不惜生死,断然拒绝了秦国的割地勒索,捍卫了楚国的国土,最终却客死异乡。他让楚人深深的惋惜,又深深的怀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熊槐留给楚人最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楚人称之曰:“怀”!

那么熊心的“怀”又是从何而来呢?这里又是一个故事。

熊心的怀,其实并不是在他死后楚人给他的称号,而是在他生前就有了!这是一个很违背常理的事情,因为在他之前,没有人这么干过!

秦国灭六国以后,统治时间不长,就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趁此机会,六国后裔纷纷举起反秦大旗,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也参与了起义。但是他们找不到合理的口号反秦,于是,在范增的建议下他们决定找一个楚王的后裔,来作为楚国复仇的旗帜。他们找的这个人就是熊心,为了唤起楚人们深深的仇恨,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熊)心(于)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这,就是熊心生前就被称为楚怀王的原因。

可惜的是,放牛娃熊心只是项梁拥立的一个傀儡君王而已,他手里并没有实权,以至于后来根本不能控制项梁的侄子项羽及沛人刘邦,等到他们推翻暴秦,大功告成的时候,也就是熊心的死期。

历史似乎就是这样,它们在乎的只是大义,没有人会在乎个人的生死,楚怀王熊心的结局就注定,是个悲剧!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