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孩子的攻击行为

如题所述

3岁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正常行为。3岁后,如果孩子还有这种行为,父母就应该加以引导了。如果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听之任之,既会影响其个性的发展,又会影响其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观察。如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应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其纠正。
方法/步骤

1.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间或与亲戚、朋友有了矛盾,一定要注意处理方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大声争论。特别是爱争吵、打架的父母,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争执,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打骂或体罚孩子。对于孩子错误行为的改正,打骂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通过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了,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进步。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比如,受了小朋友的欺负或老师的不公正批评而生气或委屈时,家长要及时安抚与疏导。父母的爱是最有效的良药。
2.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尽可能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如看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或玩暴力血腥的电脑游戏等。父母要尽可能帮孩子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或其他电视节目。如果孩子坚持要看这类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父母要陪孩子一起看。一边看,一边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暴力行为是不可模仿的。
3.教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幼儿时期的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三四岁开始,孩子才有分享、合作等意识。所以父母要适时对孩子的分享精神、合作精神进行引导,让孩子懂得谦让,体验给予、分享的快乐。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或邻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让孩子当主人。让孩子学习礼貌待客,主动把家里好玩的、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小朋友。这样,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有了分享意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了。
4.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忽视。良好的语言氛围是宝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爸爸妈妈平时要多用平和温柔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尽量为他提供语言表达和申辩的机会。多鼓励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鼓励宝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宝宝体会到用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乐趣。
5.增强孩子的同理心对于3岁以上的宝宝来说,家长可适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家长要告诉他,用力打小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就像你自己不小心摔倒或撞到桌子上那样疼。
6.巧用“爱抚效应”心理学上有“爱抚效应”,是指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让人神经系统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人的不良情绪。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而生气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而暴躁不安时,父母可以借用爱抚效应,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者抱抱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而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就不会再打人了。
7.屡教不改的孩子可用身体约束法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家长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措施,比如用“身体约束法”来制止孩子“施暴”。具体做法是,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这之后,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见效。
8.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孩子施暴之后,家长切忌做以下三件事: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有时候宝宝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训斥,这样只会加重宝宝的暴力倾向。不要因为宝宝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这样只能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不要鼓励宝宝报复打击其他小朋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7
其实只要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能够对症下药,及早减缓和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首先父母应做好表率,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文明礼貌的气氛。要切忌对孩子实行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孩子在父母那里受到委屈和压抑时,就有可能模仿并通过攻击行为发泄出来。
二是父母要做好积极的防御工作,积极控制可能诱发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种因素,并引导孩子与人友善、助人为乐等等,让他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三是训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心理上面要经受起挫折的打击,要学会将挫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转移、消除等方法解除,有什么不满,要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出来并解决。
四是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代替武力,用武力解决冲突是不理智的,应告诫孩子不要用武力来解决和别人之间的冲突,当遇到争执时,最好通过讲道理或是寻求第三方帮助来解决问题。
五是平静对待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立即大声呵斥孩子,更不能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而护着孩子,应该要让孩子说清楚发生的原因,让他自己提出解决方式,或是提出一些建议。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并不是无可救药,父母要心平气和引导孩子,逐渐改善孩子的行为。 --诚道则文章(如何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