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承接前文“道可道非常道”的,你不是问我什么是道嘛?那我告诉你,可以遵循的道路皆非长久之路……
你不是问我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嘛?那我告诉你,“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善、最大的丑恶。
为啥?因为有无相生……善恶美丑也是前后相随的,言外之意就是,有了美就会有丑,有了善就会有恶。
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为了避免标榜道德仁义的事情发生,反而使得民心不淳朴了。后文的“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合有孝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这段话是为下面他要抒发的观点做铺垫的: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德,人们就不会去争相标榜自己的品德(而背地里做一些为人不齿的事情,成为伪君子);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不把值得贪婪的东西表现出来,人们就不会去贪、去盗。

说白了就是一种平等。
前面讲的是形而上的平等——善恶、美丑不要去标榜;

后面讲的是形而下的平等——贵贱、好坏不要去分别。
这样就不会有隔壁大妈整天东家长西家短的,也不会有人为了金银财宝铤而走险了,于是天下就太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26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第2个回答  2015-05-11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

原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意思: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