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多次在汉匈战争中失利,为什么还是被后世感慨为“李广难封”?

李广真的像诗词中写的那样英武吗?

李广被世人称为飞将军,其英明神武不言而喻,他之所以在汉匈战争中多次失利,落得“难封”的局面,是由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的。

汉武帝在位时,主要的对外战争就是抗击匈奴,可以派去的将领有卫青、孙敖、公孙贺和李广。公元前129年第一次汉匈战争,汉武帝安排这4个将领带兵从不同的方向去抗击匈奴。公孙贺带领军队走的那条路荒无人烟,只好无功而返。公孙敖则吃了败战,损失7000人马。卫青就很幸运地碰上匈奴的弱兵,所以卫青一路杀敌,砍了700多人。

李广是最倒霉的,他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军,刚出塞外就被匈奴包围,奋力抵抗还是抵挡不了,被匈奴生擒。不过后来他又抢回一匹马带上其他幸存者逃回了长安。回到长安,汉武帝论军功赏赐,卫青获得奖励,败将李广就被贬,失去了官职。

李广被免去官职后,终日浑浑噩噩,经常和朋友一起借酒消愁。有一次出门打猎,喝多了久,夜晚经过灞陵亭,当时的县尉不准李广通过,李广说自己可是飞将军,这县尉还是不给过,俩人因此有了过节。

后来匈奴再次来犯,汉武帝又派了卫青和李广去平定匈奴。因为在第一次汉匈战争时匈奴已经领会了李广的英勇,所以这一次,匈奴们见到李广就绕道走,避免与其正面冲突。李广这次没有机会打仗,也就意味着没有机会计功受爵,他非常懊恼。他只能是上山去打老虎,下了山又把之前有过节的县尉召到军营,然后把他斩了。

因为这几次汉匈战争中失利,后世人们就感慨说“李广难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3

功大于过。上郡遭遇战:突出李广“善射”本领和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
雁门之战:显示其机智和应变才能;
右北平出击战:凸现其胆识和神威;

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虽然在汉朝四路齐出进攻匈奴的时候,自己手下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敌人俘虏,最后经过搏斗才逃回了汉朝。还有一次就是在和匈奴的军队作战的时候,李广的军队几乎全部打光,虽然杀伤的敌人比较多,但是最终因为损失过多没有被奖励。

但总体来说,李广还是功大于过,而且许多战绩不如他的将领也得到分封,自然引起后人无限感慨。

换个角度,屡败屡战的李广有时不就是生活中的我们自己,叹息惋惜李广难封,不也正是人们哀叹自己生活不易的表现吗?

综上所述,虽然李广多次在汉匈战争中失利,损失惨重,但因为个人功绩品行,和人们寄托的精神安慰等诸多因素还是被后世感慨为“李广难封”。

第2个回答  2019-08-21
李广对外作战非常勇猛,其实按照总数来说,还是胜利的比较多。他之所以难被封是因为战损比太高。
第3个回答  2019-08-22
李广其实实力也很强,只是运气差了点儿,对匈奴的多次作战中,找不到匈奴的主力军。每次打仗只能以失败告终,所以被后世感慨为李广难封。
第4个回答  2019-08-21
其实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多次作战中,像李广那样找不到匈奴主力乃至于迷路的情况才是常态,霍去病那样“随便走走”就能遇到主力的才是“不正常”。李广在景帝时就是边境将领,善于防守匈奴攻城,曾令匈奴多年不敢从李广所在的城池进攻汉朝,匈奴人称“飞将军”,但是李广在武帝组织的多次主动进攻匈奴的战役中,不是找不到匈奴主力,就是迷路了延误战机,甚至曾经被俘。没有抓住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所以后人才感叹李广难封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