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隐居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阳,于是他就把自己隐居的地点选择在终南山和少室山,所以当时的人戏称他为“随驾隐士”.后来,卢藏用通过这条“终南捷径”,也真的进入了朝廷,累居要职.
  另一位通过“终南捷径”进入仕徒的是宋代著名道士种放.种放是河南洛阳人,父亲和几位兄长都当过低级官职,而种放却与母亲隐居于终南山.后来,“隐”出了名,得到了钱若水、王禹偁的举荐,受到朝廷的重视.他多次奉召入朝,宋真宗也多次赠诗以示宠幸.《渑水燕谈录·高逸》说:“真宗优礼种放,近世少比.一日,登龙图阁,放从行,真宗垂手援放以上,顾近臣曰:‘昔明皇优李白,御手调羹.今朕以手援放登阁,厚贤之礼,无愧前代矣.’”种放号称“高逸”,但他真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不仅接受了朝廷的官职,而且对利看得相当重,《宋史·隐逸传》记载:
  (种放)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亦有强市者,遂至争讼,
  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嗣宗屡遣人责放不法,乃条上
  其事.……续给其俸,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
  规算粮具之直,时议浸薄之.
  这哪里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分明是一个欺行霸市、横行乡里的恶霸,以至于有人在皇上宴请种放时,“诵《南山移文》以讥之”(《宋史·隐逸传》).
  种放也是因为早年科举不利才寻求“终南捷径”的,而授予他这一妙方的是另一位著名道士陈抟.《渑水燕谈录》说:
  种放明逸,少举进士不第,希夷先生谓之曰:“此去逢豹而止,他日当出于众
  人.”初莫喻其意,故放隐于南山豹子谷.真宗召见,宠待非常,拜工部侍郎,皆符
  其言.
  文中说的希夷先生即道士陈抟,南山即终南山.陈抟不仅指示了他仕宦捷径,甚至连隐居的地点都为他选择好了.住在终南山,既有隐士之名,又接近长安、洛阳、开封一线,易于为朝廷所知.隐居地的选择,也是一门仕进的学问.特别是文中说的“他日当出于众人”一句,说明当初隐居时就已经规划好了博取名利、出人头地的目的.
  当然,走终南捷径的人并非个个都能够像卢藏用、种放那样幸运,也有人“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在这条捷径上栽了跟头.《新唐书·杜如晦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杜)淹字执礼,材辩多闻,有美名.隋开皇中,与其友韦福嗣谋曰:“上好用
  隐民,苏威以隐者召,得美官.”乃共入太白山,为不仕者.文帝恶之,谪戍江表.
  杜淹早就知道这条捷径,可惜在走这条捷径时,没有藏好自己的“尾巴”,被隋文帝给抓住了,结果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地——官场,反而被流放到了江南.在古代,像这一类的假隐士为数不少,故皮日休在《鹿门隐书》中感叹说:“古之隐也,志在其中;今之隐也,爵在其中.”《新唐书·隐逸传》对这一现象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论述:“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宦捷径,高尚之节丧焉.”
  在现实生活中,隐居的原因要比以上所述复杂得多,比如因亡国而隐居的,为修道而隐居的,等等.关于这一点,在其他章节中也有涉及,此处不再多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