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罗庚的诗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华罗庚教授是一位数学大师,他热爱中国古文化,留下不少诗文作品。

《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序诗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罗庚为青少年写了一本通俗著作《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他用的是一首诗作为序:

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其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成了勉励青年学子的名句。

劝勉诗

1962年6月16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华罗庚写了一篇题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文章,勉励青少年应该早努力,学好本领。勉励青年刻苦学习,不要嫌迟,他写了这样的诗:

发奋早为好,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1953年华罗庚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加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一上联求对:

三强韩赵魏

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

九章勾股弦

联中的“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勾股定理。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堪称一副佳联。

对“数形结合”的论述

华罗庚对数学中的“数”与“形”的关系,用词的形式作了如下形象的论述:

数与形,本是依倚,焉能分作两边外,数缺形时少知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家。

数学家的妙对

1981年4月,华罗庚到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讲学,同去的有张广厚、王元等著名数学家。4月合肥,正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华先生一行住在风景如画的 “稻香楼”里朝南的一个小院子,科大还专门派了一位医生倪女士照顾华先生。华先生在科大生活很愉快,每天傍晚由同住的数学家陪他散步、聊天,也说说笑话。一天,华先生在住处,突然诗兴大发,他看看倪医生笑着对大家说:“我出一个对子,你们对一下。”

妙人儿倪家少女

这个对子很难,其中“妙”字拆成了“少女”,“倪”字拆成了“人儿”,又与倪医生相对出。大家想了许久,实在想不出下联,最后还是由华先生说出了下联:

搞弓长张府高才

其中“搞”字拆成“高才”,“张”字拆成“弓长”,却正好又对着在座的数学家张广厚。大家惊叹不已,赞赏对联之妙。

铭胸志

华先生因心肌梗塞留在医院休养6星期,离院时写了首意气风发的诗:

呼伦贝尔骏马,珠穆朗玛雄鹰,
驰骋草原志千里,翱翔太空意凌云,
一心为人民。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
向千军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
慷慨掷此生。

十六字令·读《攻关》

难?
英雄岂惧书千万。
苦践能过关。
难?
不畏艰辛向上翻。
从头越,
群山脚下看。
难?
科学高峰竞登攀。
集众智,
更上出云端。
难?
更怕刻苦与顽强。
年继年,
战果数不完。
难?
科学顶峰是峰峦。
登攀上,
远望喜开颜。
2、华罗庚毕生都驰骋在“数学王国”里,他最后是在日本的数学讲坛上走完生命之路的。在平时,他讲话总是口不离“数”,即使写诗,也是以数字入诗。1984年8月25日,已74岁高龄的华罗庚在病榻上写了一首以数字入诗的《述怀》,别有情趣:

即使能活一百年,36524日而已。

而今已过四分之三,怎能胡乱轻抛。

何况还有,老病无能为计。

若细算,有效工作日,在2000天以内矣!

搬弄是非者是催命鬼,谈空话者非真知己。

少说闲话,休生闲气。

争地位,患得失,更无道理。

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屣。

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

1979年6月13日,正在英国访问的华罗庚接到国内的佳音:他申请入党的请求被组织上批准了。他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80年元旦,邓颖超以“老同志,新党员”给华罗庚以勉励。华罗庚以一首《破阵子——奉答邓大姐》:“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沙成金,四化作尖兵。老同志,深愧怍;新党员,幸勉称。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8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第2个回答  2019-01-01
好了。你说了一些什么🤔!恩?好了?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