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在乾陵吗?

如题所述

追踪消失的《兰亭集序》
日前,中国大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指称,在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至少有五百吨的珍宝,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考古所方面认为,王羲之流传千古的书法绝作《兰亭集序》,极有可能就埋藏在乾陵中。

  此一消息立刻引发热烈讨论。根据历史记载,《兰亭集序》是唐太宗的陪葬品,永远埋藏于他的陵墓——昭陵。如今陕西考古所专家的推论,又让大家开始好奇《兰亭集序》的真正下落。

  未随之陪葬

  历史记载,唐太宗千辛万苦取得《兰亭集序》真迹后,除了勤加临摹之外,更在临终之际,对即将继位的唐高宗,表达想让《兰亭集序》陪葬的心愿。原本也喜爱书法的高宗原本有犹豫,毕竟让《兰亭集序》这样的千古佳作从此深埋于地底,实在有些不妥,但在当时的中书令褚遂良催促下,高宗最后还是决定让《兰亭集序》成为父亲的陪葬品。

  原本以为《兰亭集序》就此消失,但在五代时期,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盗劫昭陵,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温韬在进入昭陵后,在唐太宗正寝的东西厢列石床上,发现一个铁匣,里面尽是珍贵的字画,温韬二话不说全部取走。

  如果照《新五代史》的记载,《兰亭集序》真本应落入温韬手中,但根据后人记录温韬所盗走的物品清单之中,照道理,温韬得此一珍宝,应有消息流传出来才是,「至少也应该命人拓制几本才对,但后世完全没有发现温韬版的《兰亭集序》拓本。」陕西当地的研究人员认为,温韬应该没有取得《兰亭集序》。

  一九八四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梁家牌楼拆除旧房时,偶然在屋檐下发现了元代《兰亭序》碑刻拓片四幅,第四幅拓片有二篇跋文,其中一篇为宋代蔡挺所着,他在跋文中指出,《兰亭集序》陪葬时,被李世民的姊妹用伪本调换,真迹留存人间。至于李世民的姊妹究竟指何人,蔡挺并未多加说明,而之后的历史文献也未记录,蔡挺的跋文逐成为悬案一件。

既然唐太宗的姊妹都可能搞掉包的把戏了,那继位者唐高宗不就更有可能?唐高宗也是一名非常喜书画的皇帝,他在这方面的造诣甚至超过唐太宗,这样一位爱好艺术的人士,见到《兰亭集序》岂有不心动之理?想想,唐高宗心爱的武则天,也是从唐太宗死后才娶回来的,与父亲共爱一女都不怕人家说闲话了,一本《兰亭集序》又怎么难得倒唐高宗。也就是因为如此,陕西考古所才敢大胆推测《兰亭集序》极有可能就埋藏在乾陵中。

  虽众说纷纭,但长期关注《兰亭集序》下落的大陆《 西安晚报》记者呼延思正认为,《兰亭集序》应该还在唐太宗昭陵里。「那时的技术与照明设备,根本不可能让温韬有机会完全取走昭陵的珍宝,虽然他的清单中没有发现《兰亭集序》,但后代的历史中,《兰亭集序》也不曾再出现过,所以《兰亭集序》依然在昭陵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化为灰烬?

  除了未随唐太宗下葬外,也有人认为,当年唐太宗施诡计取得的《兰亭集序》根本不是真迹。在一代大导演李翰祥的电影作品《风流韵事》的其中一段,便是叙述这段故事。故事中,唐太宗派出的监察御史萧翼用计骗了王羲之的后人辨才大师,而取得《兰亭集序》「真迹」,但最后回得宫廷后才发现,自己上了辨才的当。

  这虽然只是电影情节,但也有部分人士认为,这样的结局也不无道理,「王氏后代应该都面临这种被要求交出《兰亭集序》的困境,自然也发展出一套应对的方式。」陕西考古所认为,萧翼也有可能被辨才骗了,「王羲之的后人智永与弟子辨才临摹《兰亭集序》千万回了,已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萧翼、唐太宗误认为他们的临摹才是真迹也是极有可能的。」

  如此说来,《兰亭集序》也有可能依然存放于辨才所居住的永欣寺中罗?但永欣寺在后来屡遭兵劫,而辨才之后,王氏已无传人,如果《兰亭集序》真的存放于永欣寺中,那下场极有可能随着战火与动乱化为灰烬。

《兰亭集序》真伪的问题一直是艺术界的焦点话题,但即使争议不断,大家都同意《兰亭集序》是一篇上乘的书法作品,它的艺术价值值得永为后世流传。

  乾陵是答案

  《兰亭集序》的真迹在何处?现在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乾陵,彷佛乾陵就是《兰亭集序》悬案的最终解答。

  然而乾陵的开挖却是遥遥无期。「国家文物局与陕西文物局已达成共识,未来将不会开挖乾陵。」呼延思正表示,至少未来三十年以内,大陆当局对乾陵不会任何的动作。

  「因为挖出来之后,维护、存放都会是一大难题。」呼延思正表示,乾陵的东西太多、太珍贵了,挖掘过程不但很容易伤到这些珍贵文物,挖掘出来后,更容易因保护不周而使这批文物受到破坏,「除非考古所推测乾陵内部出现崩塌、损毁的危机,才有可能进行紧急开挖、抢救,否则,不会有任何的开挖计画与行动。」

  这么看来,《兰亭集序》依然还会是历史学者、梦想者、小说家最爱的悬案。至于《兰亭集序》会不会在乾陵呢?我们只能等待历史肯不肯与我们分享这个真相了。  

《兰亭集序》经王家代代收传,到了七世孙智永手上,他将它传给辨才和尚。这事被喜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知道后,立刻派人召办才入宫索取,但辨才推说,《兰亭集序》历经变乱,现今已不知所在。唐太宗为取得《兰亭集序》真迹,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前往求取。萧翼打扮成潦倒书生,与辨才成了性情相投的好友。某天,萧翼自称先世传习王羲之、献之书法,并出示所携带的收藏品,并以言语刺激辨才,辨才最后为了先人的声誉,从屋顶的梁上取下《兰亭集序》给萧翼欣赏。萧翼得知《兰亭集序》存放的地点后,趁着辨才外出,取走《兰亭集序》,辨才得知上当后,也无法争回,最后抑郁而终。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的书法作品达15,000件,唐太宗有3,600件,到宋徽宗时尚保存243件。目前传世墨迹则不多,真迹更是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着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30
应该不在唐太宗墓里,因为唐太宗的墓早被人盗了,据记载也没有发行有{兰亭集序},具体在哪里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最有可能有的地方就是,乾陵;也就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墓里了,因为它是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唐墓了。
第2个回答  2017-12-27
楼主的问题有误,《兰亭集序》应该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是真是假只能等到有朝一日打开乾陵地宫才能真相大白。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 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 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 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来龙去脉】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 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 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 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 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