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真的在乾陵吗?

旷世书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真的在唐高宗的陵墓里吗?

追踪消失的《兰亭集序》
日前,中国大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指称,在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至少有五百吨的珍宝,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考古所方面认为,王羲之流传千古的书法绝作《兰亭集序》,极有可能就埋藏在乾陵中。

  此一消息立刻引发热烈讨论。根据历史记载,《兰亭集序》是唐太宗的陪葬品,永远埋藏于他的陵墓——昭陵。如今陕西考古所专家的推论,又让大家开始好奇《兰亭集序》的真正下落。

  未随之陪葬

  历史记载,唐太宗千辛万苦取得《兰亭集序》真迹后,除了勤加临摹之外,更在临终之际,对即将继位的唐高宗,表达想让《兰亭集序》陪葬的心愿。原本也喜爱书法的高宗原本有犹豫,毕竟让《兰亭集序》这样的千古佳作从此深埋于地底,实在有些不妥,但在当时的中书令褚遂良催促下,高宗最后还是决定让《兰亭集序》成为父亲的陪葬品。

  原本以为《兰亭集序》就此消失,但在五代时期,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盗劫昭陵,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温韬在进入昭陵后,在唐太宗正寝的东西厢列石床上,发现一个铁匣,里面尽是珍贵的字画,温韬二话不说全部取走。

  如果照《新五代史》的记载,《兰亭集序》真本应落入温韬手中,但根据后人记录温韬所盗走的物品清单之中,照道理,温韬得此一珍宝,应有消息流传出来才是,「至少也应该命人拓制几本才对,但后世完全没有发现温韬版的《兰亭集序》拓本。」陕西当地的研究人员认为,温韬应该没有取得《兰亭集序》。

  一九八四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梁家牌楼拆除旧房时,偶然在屋檐下发现了元代《兰亭序》碑刻拓片四幅,第四幅拓片有二篇跋文,其中一篇为宋代蔡挺所着,他在跋文中指出,《兰亭集序》陪葬时,被李世民的姊妹用伪本调换,真迹留存人间。至于李世民的姊妹究竟指何人,蔡挺并未多加说明,而之后的历史文献也未记录,蔡挺的跋文逐成为悬案一件。

既然唐太宗的姊妹都可能搞掉包的把戏了,那继位者唐高宗不就更有可能?唐高宗也是一名非常喜书画的皇帝,他在这方面的造诣甚至超过唐太宗,这样一位爱好艺术的人士,见到《兰亭集序》岂有不心动之理?想想,唐高宗心爱的武则天,也是从唐太宗死后才娶回来的,与父亲共爱一女都不怕人家说闲话了,一本《兰亭集序》又怎么难得倒唐高宗。也就是因为如此,陕西考古所才敢大胆推测《兰亭集序》极有可能就埋藏在乾陵中。

  虽众说纷纭,但长期关注《兰亭集序》下落的大陆《 西安晚报》记者呼延思正认为,《兰亭集序》应该还在唐太宗昭陵里。「那时的技术与照明设备,根本不可能让温韬有机会完全取走昭陵的珍宝,虽然他的清单中没有发现《兰亭集序》,但后代的历史中,《兰亭集序》也不曾再出现过,所以《兰亭集序》依然在昭陵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化为灰烬?

  除了未随唐太宗下葬外,也有人认为,当年唐太宗施诡计取得的《兰亭集序》根本不是真迹。在一代大导演李翰祥的电影作品《风流韵事》的其中一段,便是叙述这段故事。故事中,唐太宗派出的监察御史萧翼用计骗了王羲之的后人辨才大师,而取得《兰亭集序》「真迹」,但最后回得宫廷后才发现,自己上了辨才的当。

  这虽然只是电影情节,但也有部分人士认为,这样的结局也不无道理,「王氏后代应该都面临这种被要求交出《兰亭集序》的困境,自然也发展出一套应对的方式。」陕西考古所认为,萧翼也有可能被辨才骗了,「王羲之的后人智永与弟子辨才临摹《兰亭集序》千万回了,已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萧翼、唐太宗误认为他们的临摹才是真迹也是极有可能的。」

  如此说来,《兰亭集序》也有可能依然存放于辨才所居住的永欣寺中罗?但永欣寺在后来屡遭兵劫,而辨才之后,王氏已无传人,如果《兰亭集序》真的存放于永欣寺中,那下场极有可能随着战火与动乱化为灰烬。

《兰亭集序》真伪的问题一直是艺术界的焦点话题,但即使争议不断,大家都同意《兰亭集序》是一篇上乘的书法作品,它的艺术价值值得永为后世流传。

  乾陵是答案

  《兰亭集序》的真迹在何处?现在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乾陵,彷佛乾陵就是《兰亭集序》悬案的最终解答。

  然而乾陵的开挖却是遥遥无期。「国家文物局与陕西文物局已达成共识,未来将不会开挖乾陵。」呼延思正表示,至少未来三十年以内,大陆当局对乾陵不会任何的动作。

  「因为挖出来之后,维护、存放都会是一大难题。」呼延思正表示,乾陵的东西太多、太珍贵了,挖掘过程不但很容易伤到这些珍贵文物,挖掘出来后,更容易因保护不周而使这批文物受到破坏,「除非考古所推测乾陵内部出现崩塌、损毁的危机,才有可能进行紧急开挖、抢救,否则,不会有任何的开挖计画与行动。」

  这么看来,《兰亭集序》依然还会是历史学者、梦想者、小说家最爱的悬案。至于《兰亭集序》会不会在乾陵呢?我们只能等待历史肯不肯与我们分享这个真相了。  

《兰亭集序》经王家代代收传,到了七世孙智永手上,他将它传给辨才和尚。这事被喜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知道后,立刻派人召办才入宫索取,但辨才推说,《兰亭集序》历经变乱,现今已不知所在。唐太宗为取得《兰亭集序》真迹,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前往求取。萧翼打扮成潦倒书生,与辨才成了性情相投的好友。某天,萧翼自称先世传习王羲之、献之书法,并出示所携带的收藏品,并以言语刺激辨才,辨才最后为了先人的声誉,从屋顶的梁上取下《兰亭集序》给萧翼欣赏。萧翼得知《兰亭集序》存放的地点后,趁着辨才外出,取走《兰亭集序》,辨才得知上当后,也无法争回,最后抑郁而终。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的书法作品达15,000件,唐太宗有3,600件,到宋徽宗时尚保存243件。目前传世墨迹则不多,真迹更是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着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1
楼主的问题有误,《兰亭集序》应该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是真是假只能等到有朝一日打开乾陵地宫才能真相大白。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 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 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 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来龙去脉】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 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 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 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 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第2个回答  2013-04-11
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传颂千古的最佳书法作品就是写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兰亭集序》,这是任何对中国书法有起码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关《兰亭集序》的故事也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唐太宗派萧翼到辩才和尚那里骗取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兰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带在身边,并留下了遗嘱:死后用这一绝世珍品殉葬。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认定《兰亭集序》最后的归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当年,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当时就名满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家、收藏家和书法理论家,一生致力于收藏王羲之的书法真品,据说先后共得到两千二百余件。《唐会要·书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集序》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后以《兰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顺乎事理的。

昭陵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过,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就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想象出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叠叠悠远宏丽的情景。

但昭陵还没有正式发掘,其墓道地宫的情况现在很难全面掌握,史料对它的记载只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汉代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南宋大诗人陆游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也印证了《兰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说法。

近来有一种说法:昭陵被盗时并未见《兰亭集序》的踪迹,因此《兰亭集序》可能并未按照唐太宗的遗愿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留下后最终被埋于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于乾陵是公认至今未遭盗劫的唐代帝陵,这让《兰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了。

李世民的功绩和名望都是帝王当中一流的,他对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的书法水平也大大高于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书勒石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凤翥龙翔,意境高古,一直流传至今,被公认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他的书法艺技当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响?真本《兰亭集序》与世传的神龙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别?以昭陵之坚固深邃,盗墓者能将《兰亭集序》拿走吗?为何真本《兰亭集序》始终没有在世上露过面?我们还能在今天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终见到这件被人们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无上的书法真品吗?世人至今也还在拭目以待。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27
兰亭集序确实被温轁挖出来了,谁说在自己手里那不是找麻烦嘛!(叫祖辈开个证明是家传的这事无法操作)这么乱的世事,暂且别出世的好,我猜拿字帖的人看着字要饭也是一种享受,过几代现世也许有可能……(我只是?瞎咧咧,别费力查,白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25

《兰亭集序》真迹还没现世,为何就意味着昭陵陵宫未被盗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