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什么启示?

如题所述

要追寻心中的真理,没有捷径,需要我们用心慢慢去体会感受,才能一步步地接近它。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去的真经,其实孙悟空一个劲头可能就可以取来的经,却非要师徒四人历经重重磨难取得,实际就hi是说明心中真理,只有历经种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扩展资料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4

唐僧取经有一下几个启示:

启示一:中国佛教应该“走出去”

现代人需要佛教,是因为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几乎无所不在。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竞争与公平的关系明显失衡。佛教文化可以为人类矫正这种文明失衡提供助力,因为佛教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有许多十分独到的见解。

如果我们能把佛教中那些被神学色彩所埋没的思想宝藏重新挖掘出来,无疑将使我们从一种不同的角度领略人生的意义,增进人生的修养,改变人生的态度。

启示二:佛教界应着力提升佛教信仰者的素质

玄奘是享誉世界的探险家、佛学家、译经大师。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奉献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实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挠、励志进取的奋进精神,早已成为中国佛教精神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玄奘为当今的佛教信仰者树立起了典型的精神楷模。

然而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佛教的“道风”,也影响着一些佛教信仰者的思想境界。因此,佛教界自身应当把提升信仰者的素质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

赵朴初先生曾经说:“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代的佛教信仰者应该通过自己的修行,纯洁心灵,爱国爱教,树立良好的信仰风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广大佛教信仰者还应该发大乘菩提之心,利乐有情,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启示三:深入研究和宣传“玄奘精神”

玄奘为了“去伪经,求真经”,孤身西行印度求法,一路上,历尽艰辛,忍受饥寒,越沙漠,度雪岭,斗盗贼,可谓九死一生。到达印度后,玄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特有的领悟能力,钻研诸部经论,所学各门,无不精通,受到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

“玄奘精神”不仅能给现代人以智慧和启迪,而且还会成为一种鼓舞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国人皆可从“玄奘精神”之中,寻找到文明古国的尊严和民族的自信心,也可从中寻找到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力量。我们应敏锐把握时代的前进方向,用中华民族的典型人物,昭示榜样,催人奋进。

促推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促进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以便共同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

扩展资料:

史上去西天取经比“唐僧”还早的大师:

法显撰《佛国记》,又名《历游天竺记》等。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其实,早在“唐僧”之前的公元228年,就已经有人去西天取经了,他便是东晋高僧法显大师。

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折,父母为保住这个儿子,便把3岁的法显送到寺中做小沙弥。法显20岁时受大戒后,勤学不止,成为当时有名的高僧。

法显在钻研佛经过程中发现,传入中国的佛学经典有很多或残缺不全,或是释义不清,于是便萌生了远赴天竺求取经书、“令戒律流通汉地”的念头。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是法显。”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赞扬说:“中国的旅行家法显,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玄奘精神”的现代启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史上去西天取经比“唐僧”还早的大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3-22
中国的小孩子都喜欢看《西游记》,看书的时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都有一个疑惑。孙悟空火眼金睛,看出来妖怪变成好人来害人了,为何唐僧老是不相信孙悟空,每次都差点被妖怪吃了?
  职业规划专家景素奇老师也被孩子质问了这个问题,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和孩子们去讨论问题。他反问自己的儿子,你怎么知道唐僧不知道这个好人是妖怪变得呢?从此,他的孩子再也不吭声了。实际上,景素奇老师把这个问题解释为一种领导艺术,让骨干员工有成就感。“看看,我多有本事,一眼看出来就是妖精了”,悟空心里肯定会这么想。
  很多孩子都喜欢孙悟空,都不喜欢或者说讨厌唐僧。他们无意识的在提出一个问题,在取经队伍里,为何唐僧是师父、是领导呢,而不是会八十一般变化的孙悟空呢?一个人有一个解读的角度,我想从西游记取经团队的角色分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僧,是取经团队的领导。唐僧之所以成为领导,只有一个原因:他是唯一一个无条件坚持“西天取经”方向的人。可以说,唐僧就是取经团队目标的现实化身,唐僧就是目标,目标就是唐僧。没有唐僧,就没有取经团队了。所以,孙悟空本领高强,但他不可能成为领导。因为孙悟空接受目标是有条件的,他受不得委屈。在三打白骨精里,孙悟空表面是被“唐僧”这个领导撵走的,但实际上是悟空受不了冤屈,放弃“唐僧”这个团队目标的。在悟空的心灵世界里,和冤屈相比,取经已经不重要了。
  孙悟空,是取经团队的执行者。在九九八十一难里,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的重要性,降伏妖怪,克服困难,都是需要悟空有效率的去执行的。如果唐僧被妖怪吃掉了,西天是到了,经却取不了了。
  猪八戒,是取经团队的节奏。在一个调查中,很多女孩子在取经队伍中选择结婚对象,胜出者是猪八戒。饿了、渴了,累了,甚至看着美女走不动了。这个时候,就是猪八戒嚷嚷出来大家的心声,所以我们都喜欢猪八戒。取经目标是伟大的,成佛是激励人心的回报,但西方有十万八千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慢慢来的。所以,八戒嚷嚷休息的时候,唐僧这个最坚定的取经者往往是第一个同意的。
  沙僧,是取经团队的运营基础。在西游记里,大家都不知道沙僧有什么个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一个人。有人从性格的角度分析,认为沙僧可能是城府极深的人。在我看来,沙僧承担了取经的担子。挑担子几乎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但在取经团队中,跳担子是无时无刻都必须做的功课。打妖怪都可以偶尔溜溜号,但挑胆子绝对不能停下来的。
  团队企业如此,个人的事业发展也是如此道理。为了个人事业的成功,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的角色。
  我们都要有一个唐僧,一个发展的目标。如果没有一个目标,我们往往禁不住一个所谓高薪的诱惑,草率的跳槽了。这就像八戒为了一个馒头就被妖怪骗去一样。树立目标,就是一个人从到处游荡,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变成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个转变。这好像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给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可能是我们人生经历里最困难的一件事情。
  提供方法,来尽快找到这个目标。如何得到自己的目标?在和人的交流中,我们提供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找个榜样”。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真的非常有道理。我们可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榜样,都要有自己的榜样。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变换自己的榜样,但是不能没有榜样。
  宜家的创始人坎普拉德,也是瑞典首富,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榜样了。他的榜样是当时被称为世界火柴大王的企业家,一个瑞典人。火柴是瑞典人发明的。那个火柴大王当时是瑞典人心目中的英雄,是瑞典最伟大的企业家,他后来也创立了爱立信。宜家的创始人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把成为像象他那样的企业家当做自己的目标了。他这一生的经历都跟这个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怎么找到自己的榜样呢?我建议大家多看一些伟人和企业家的传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管理者和企业家,多看一些中国的,外国的企业家传记,比去念一个MBA重要得多。人生真正的道理,企业管理的道理,不在MBA的课堂上,而在这些实践者人打拼的经历里面。他们如何管理自己,如何影响别人,如何把自己的企业一步一步从小做大,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可以说是模仿的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临很多“树立目标”诸如此类的简单问题。我们都很认可“树立目标”这个要求,但问题是我们很难做到!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心态要积极“。道理大家都懂,但问题是”做着咋就那么难呢?“
  知道“是什么”容易,知道“怎么去做“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6
要追寻心中的真理,没有捷径,需要我们用心慢慢去体会感受,才能一步步地接近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3-22
持之以恒,不怕困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