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许多大臣都已不愿费力辅佐君王了,要自己为君王。为什么会这样?怎样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

如题所述

君主的无能,人民暴动,引发了战乱,战乱一起,群雄争霸。就像凭什么就让你这个无能的小孩子做皇帝,我来做不是更好。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螺旋式进程中上升的。
另外,当时的君主无能,大权旁落,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其实君主已无实际意义了,所以大家就群雄并起咯!
怎样避免啊?其实这是一个皇权与诸侯之间的较量,它贯穿于整个古代史中,在中国而言,一直以来,皇权和诸侯之间的较量一直没有间断过,一直到明清,皇权达到顶峰,真正是中央集权制度,专制皇权的强化达到最高峰。
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后,割据势力更加发展,演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再次遭到破坏。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又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内容: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制定《大明律》·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
9、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以上是皇权强化的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5
是因为君王太无能了,没有必要为一个昏庸的人卖命。而且封建时代大都是世袭制,许多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有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这样的情形不能避免。
第2个回答  2010-07-05
小孩子穿得破破烂烂在街上走没事,问题是他还抱着一块金子。。要是你,会不会眼红。
第3个回答  2010-07-06
你想当君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