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被流传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1)语言流畅
《长恨歌》的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赵翼《瓯北诗话》卷四),虽然并非绝对工整,但是大部分句子都能押韵。因此,读起《长恨歌》,只觉得琅琅上口,说不出的好听。

2)、善用修辞

《长恨歌》中运用了许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中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利用景物,以“兴”来制造意境的手法是最为突出的。他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长恨歌》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例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几句就是很好的证明。诗人抓住一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

3)、以情动人

《长恨歌》整首诗就像是一部情节完整的小说,它的情节曲折却环环相扣,艺术构思精巧独特。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讲的是太平时期的幸福生活,却正好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重色”引发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整首诗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杨玉环死后,唐玄宗的内心十分酸楚愁惨,事实却一次又一次勾起他伤心的回忆:“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最后,到了即使是梦境也不能使他解脱。文章看似已到了尾声,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仿佛不是想象,而是真的有这样的“仙山”。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最后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唐宋诗醇》谓:“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在这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实际上,“长恨”的魅力还可以在延伸下去。长恨的“恨”就是遗憾。这里更加表现了人总有一种无法摆脱的遗憾。这样,题材就更加扩大化了。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9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它在艺术上是以什么感染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第2个回答  2006-12-09
《长恨歌》摆脱了一般讽谕规劝诗单纯抽取政治因素的片面性,从而使李(李隆基)、杨(杨玉环)事件在更大程度上保持了其丰富性和完整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2-10
皇帝的爱情史比平民百姓的爱情更容易得到流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