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

如题所述

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卓越的叙事艺术、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浓郁的抒情气氛。

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唐代诗歌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从白居易开始的;白居易之前,杜甫有些诗虽然很长,并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但谈不上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长恨歌》的故事,不仅首尾完整,而且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富于传奇色彩。全篇按情节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李杨结合→渔阳惊变(“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玄宗的思念(“天旋日转回龙驭”一段到第三段的结尾都是思念)→方士去寻觅(第四段开始)→贵妃致词(“含情凝睇谢君王”)。

这些情节一环一环连续向前发展,既不断出现令人意外的转折,又环环相扣,完全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白居易在创作中,很自觉地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曲折。

创造故事。白居易是有意识地创造故事的。像李杨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如果按照记实的写法,写到马嵬事变杨妃死了就得收场。但从构成传奇故事的要求来看,贵妃生前的事情,无非是承欢侍宴、欢歌宴舞,写得再详细也没多大意义,可以说是无“奇”可传;所以白居易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着重写惊变之后、贵妃死后的情节。

从诗中可见,死后的事情占全诗2/3的篇幅,这就增加了许多曲折,使诗从头到尾贯串了一个传奇故事,给整个故事带来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2、卓越的叙事艺术

《长恨歌》叙事的精彩之处很多,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①收放自如,繁简适当,追求故事的紧凑。《长恨歌》不仅歌咏了一个完整曲折的浪漫主义传奇故事,而且还为取得类似于小说的那种效果,紧紧抓住李杨爱情这条主线,把故事叙述得非常紧凑,情节的详略剪裁安排得非常恰当。

也就是说,作者不仅善于创造完整曲折的故事,而且善于叙述故事,体现了卓越的叙事技巧。作者在凡是可能遇到让爱情这条主线松驰或中断的地方,都会尽量通过剪裁和语言上的承接联系,去把这条主线拉紧。

如:诗中对与爱情关系不大的内容写得相当简洁,如诗的开头写李杨结合,写得很简略,只用了六句就交代清楚了李杨结合的来龙去脉。交代结合过程,不宜过分渲染,这里面把身世背景都省略了,因为这些与他们的结合、与相思关系不大。

李杨爱情故事与安史之乱的关系密切,但如果把安史之乱的许多内容写到诗中,就很容易使故事脱节、岔开;但如果完全不写,又会违反历史事实。白居易处理这个内容时就很具有匠心,他只在关键之处用一句话“渔阳鼙鼓动地来”,轻轻带过,下文紧接“惊破《霓裳羽衣曲》”,使故事仍沿主线向前进行。

再如,写安史之乱发生后,唐军反功取得胜利,玄宗从四川又回到京城长安,这中间有许多曲折,但作者只用了一句“天旋日转回龙驭”,轻轻一笔就带过去了,马上回到“到此踌躇不能去”的马嵬坡,又回到写爱情这条主线上去了。而作者写玄宗的寂寞情思、热切思念,却是大肆铺张渲染,反复描绘。杨妃末段的殷勤致词也是如此,不惜笔墨。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将李杨之间的爱情表现得十分真挚感人。

繁简得当的笔墨,既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背景,又扣住主线,使故事显得非常紧凑。

②叙事中善于运用伏笔与照应:《长》诗在感情的抒发和行文中给人的感觉是一气直下,但在行文中的伏笔和前后的照应却很多,这些是此诗在叙事艺术上的突出之处。

如伏笔:马嵬事变中,“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表面上看只是写杨妃死后无人过问的惨状,实际上也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正因为有了这一句,下文中才会有贵妃寄物时的“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因为这些无人收拾的首饰被杨妃成仙后带到了天上)。

又如写玄宗思念“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玄宗的深切思念达到彻夜不眠的程度,这就为下文方士寻找杨妃埋下了伏笔。

照应:突出的表现在写杨妃的眼睛上。一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第二次是“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第三次是“含情凝睇谢君王”。这三次都是写眼睛,既形成照应,又显示了情节的发展。

而写玄宗的看,也是三次→第一次:“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次“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第三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见)死处”。这三次描写既是照应,又是情节的发展。

③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相结合:叙事诗为保持长诗的统一性,一般只用叙事笔调,但白居易写杨妃时,却写了人物的对话,也就是说它采用了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相结合的写法,这很不容易。

如后面部分杨妃大段寄辞与誓言一段,一共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带东西给玄宗(寄物):“钗留一股合一扇”,要方士把她金钗等物带给唐玄宗。第二层则说出二人七夕时在长生殿的誓言(寄言)。愈转愈深,且转入回忆与倒叙。这些语言的内容及其反复琐碎的特点,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因为只有女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非常符合女子的口吻。这里如果换成诗人叙述的口吻,可能两句诗就写完了;简洁是简洁,但那是诗人讲的话,不是女人讲的话,就没有那种缠绵多情的味道。不仅如此,叙事语言本身也写得很美妙,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悲哀中写出艳丽,是以丽景衬哀戚。

3、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写杨妃外貌,不作集中的描写,也没有作静止的刻划,而是放在情节发展之中,在关键之处以画龙点睛之笔加以描写,着墨不多却细致传神,轻轻一点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写杨妃刚入宫时,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就是极精练的点睛之笔,不但写出她在娇媚中略带羞怯、矜持的神态,而且透露出她当时那种欣喜甜美而又努力自我控制的复杂心理,完全符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的身份。

有人认为这几句是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其实不然,勾栏妓女不应该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而应该是“回头一笑百媚生”,是轻浮的忸怩作态、搔首弄姿。

又如写她在仙山楼阁中出现时的样子,是“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不仅生动地描写出贵妃的美丽容颜,而且传神地表现出她当时那种匆遽、激动的神态和黯然神伤的心情;特别是“玉容”二句,把深刻的内心痛苦和绝世的艳丽姿容交融在一起描写,呈现出一种动人的悲剧美。

第一次“回眸”是杨妃主动展现她的美,这一例则是在悲哀中无心表现出来的美,却表现得精彩绝艳。

心理描写。中国古代叙事诗和古代小说,一般很少作直接的心理描写。《长》中出现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可以说对人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写玄宗回到长安后对杨妃的思念:“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从孤灯写到报更的钟鼓,再写到霜重衾寒,写到梦魂难求,借助于环境气氛渲染,把唐玄宗那种空空荡荡、黯然神伤、孤独悲凉的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4、浓郁的抒情气氛

这首叙事诗并非单纯的叙事诗,而是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这首叙事长诗奠定了我国文人叙事诗叙事与抒情相给合的优良传统。《长恨歌》是在唐代抒情诗高度繁荣的条件下出现的,因而充分吸收了抒情的因素,与故事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

这首诗中抒情与叙事的结合大体有三种情况:

①叙述中抒情。叙述故事(情节)时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如杨的入宫受宠、李杨欢爱,都是用抒情笔调,反复渲染、咏叹。

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写人物心理。如入蜀、回京两段(“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③人物语言充满咏叹情调。如杨妃致词一大段(“在天愿作比翼鸟”)。叙事诗和一般叙事文学不同的特点,在于它是诗,它要深情地歌唱一个故事,而不能平淡地叙述一个故事。《长恨歌》在这方面很能代表我国文人叙事诗的民族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