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

知道请告诉我啊

民俗二三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9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节日,是东亚许多地区传统上庆祝新的一年的节日。并为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朝鲜、韩国、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但口头上多称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农历新年则称为“元旦”,意即一年的头一天。

中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阴历改以阳历纪年,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后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性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写“过元旦”。“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新年、旧历年。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废除农历新年,并曾禁止民间庆祝。

春节在越南语称“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旧正月”、韩语称“설날”(即新年之意)。

定义
春节的定义有三种:

最狭义的说法,春节仅指正月初一。
第二种说法是配合政府订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为春节假期。
第三种是传统习俗上的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编辑] 假日
以往在华人社会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虽然今天的春节在很多地方已被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看齐,但仍然是高度受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中国大陆,规定了nonononoggg

[编辑] 日期
春节在各地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主。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和其他东亚各国一样过旧历年,但1873年之后日本改采格里历,原本的新年活动亦随之更改到公历1月1日。参见日本新年。

传统上,每个农历年都有一只动物作为当年象征,称为十二生肖;阴、阳历对照表如下:

生肖 地支 春节日期
鼠 子 1996年2月19日 2008年2月7日
牛 丑 1997年2月7日 2009年1月26日
虎 寅 1998年1月28日 2010年2月14日
兔 卯 1999年2月16日 2011年2月3日
龙 辰 2000年2月5日 2012年1月23日
蛇 巳 2001年1月24日 2013年2月10日
马 午 2002年2月12日 2014年1月31日
羊 未 2003年2月1日 2015年2月19日
猴 申 2004年1月22日 2016年2月8日
鸡 酉 2005年2月9日 2017年1月28日
狗 戌 2006年1月29日 2018年2月16日
猪 亥 2007年2月18日 2019年2月5日

正月的一些日子亦有不同的别称:

初一为鸡日
初二为狗日
初三为猪日
初四为羊日
初五为牛日
初六为马日
初七为人日
初八为榖日

[编辑] 起源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汉武帝时推行太阳历,才明确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1]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编辑]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 敬神如在。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编辑] 传说
主条目:年兽

相传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与一个叫做“年”的怪兽有关。

[编辑] 习俗
参看:Category: 新春习俗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拜祖先,上坟。
大扫除。一般在年廿八进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该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春节。广东俗语称“年廿八,洗邋遢”。
贴上挥春、春联、年画,一些农村还要贴窗花。
吃年夜饭(团年饭)、守岁。
有些地方有卖懒的习俗,即“卖掉懒惰”,例如把面团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征读书时不会离开座位。
吃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
放鞭炮(炮仗)。
放烟花。
互相拜年。香港的一些传统是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则回女家拜年,开年,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派红包。(压岁钱)
踩高跷。
买年花。
敲锣打鼓。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参见春运、恐归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习俗。年初三又名赤口,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转转风车,意喻转出好运,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老少平安。
不买鞋。广东民间习俗,指农历一月不应购买鞋(因为“鞋”与广东话的“唉”声相似)。
吉祥话。春节期间,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贺话。例如:恭喜发财、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动刀。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不洗澡,不打扫。一些传统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头,也不能打扫,以免洗走或扫走运气。
除旧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会在这一天下凡送福。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恭喜发财 吉祥如意
[编辑] 北京等地
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

初二:要祭财神,要吃“元宝汤”(馄饨)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

[编辑] 广东
广东有“飘色”活动。

[编辑] 香港
初一前:到各区花墟,年宵市场购买年花或贺年物品。
年廿八:大扫除。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
初二:维多利亚港贺岁烟花汇演
初三:贺岁赛马
初四:贺岁杯足球赛(决赛)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
其他活动:至大埔林村许愿树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编辑] 台湾
冬至:台湾本地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尾祃: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藉此聚餐,酬谢员工辛劳。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只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台湾本地旧日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会下凡代替上天述职神只巡视,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鹤佬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除夕当天或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春联,只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贺春厘”等贺语红纸者。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门拜年,称为“行春”,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初三:为老鼠娶妻之日,当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者,则安上太岁符,现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初五: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
初九: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元宵节: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台北县平溪放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台东炸寒单爷、台南县盐水蜂炮等活动。
台湾年俗念谣: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吃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编辑] 革命化的春节
文化大革命时,中国大陆政府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

[编辑] 少数民族习俗
云南白族朋友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满洲的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基诺族
赫哲族
独龙族
达斡尔族
拉祜族
僳僳族
黎族
土家族
侗族
满族
壮族
彝族
藏族

[编辑] 其他国家习俗
韩国
越南
老挝(寮国)
缅甸
柬埔寨

[编辑] 公共假期
基本上,有为数可观的华人的国家都将农历新年定为公共假期。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月首5天。

[编辑] 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
正月首3天。

[编辑] 台湾
正月首3天。

[编辑] 马来西亚
正月首2天。 一些州属只有一天假期,如登嘉楼及吉兰丹。

[编辑] 新加坡
正月首2天。

[编辑] 春节的限制
在香港、中国大陆的一些大城市、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从2006年开始大陆的大城市部分解禁燃放烟花爆竹,即在包括春节在内的几个重大民族传统节日允许在限制燃放地点之内燃放。
在马来西亚虽然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少数的马来西亚民众仍然不管该条例,在农历新年期间燃放鞭炮。
在澳门则设有指定地点给市民燃放烟花,以免影响民居。而在香港则全面禁止,只有政府安排下在正月初二晚施放大型烟花。但是一些围村等偏远地方仍有一些人违法施放烟花。参看香港贺岁烟花汇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2-09
春 节

【老剑整理】

1、春节的来历
2、祭社
3、扫尘
4、春联
5、年画
6、除夕
7、年夜饭
8、守岁
9、爆竹
10、拜年
11、财神

返回前页

春节

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被重视的大节日。
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正”,本来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为什么现在人们习惯地将“正”念作“征”呢?这便是从秦始皇称帝时开始的。因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两音相同,为了避讳,就下令全国将正月的“正”读作“征”。从此人们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征月”。以后念熟了,一直沿传后世。到汉武帝时,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月。自汉朝到清未,一直采用夏朝的历法。所以,人们至今还把阴历称作夏历,也称它为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那么,古时春节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春节的来历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暑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
革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穷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把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得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 ,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岁时之事,先要由岁首说起;而岁首之事,则先应由岁前说起。
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一般腊月过一半,就开始有年终的气息了,人们开始筹办“迎春”的年货。各地年前的市场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年货店摊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有打上红戳的“年糕”,还有年画春联、烟花香烛等喜庆用品。年前的市场是一年中最为丰富齐全的,男女老少都争相购买一些称心如意的商品。尤其是孩童们,每当买到鞭炮后,往往等不到过年,便开始零散着燃放,更增加了新年将至的气氛。
北京有一首歌唱年终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满香斗;
三十日,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来热一热。

歌词描绘了人们在年终的忙碌情形。内容与此相似的民谣,在中国各地方普遍流行。

参考资料:http://www.xianzi.com/chs/springday.asp#a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27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

第4个回答  2019-12-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