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经历?

如题所述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人生经历:

弟子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称。与韩愈,柳宗元,黄庭坚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其字体更被列入苏、黄、米、蔡四种字体中。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即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登进士,政治生涯八年,在朝位高权重。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洵写的《名二子说》是这样解释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 “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
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即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 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 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4
第2个回答  2020-03-16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轼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极为之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压,司马光被重启为相,苏轼也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物极必反,正当苏轼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而在此受到诬陷。此后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外调,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
  宋徽宗继位之后,因大赦北还,复任朝奉郎。可惜的是还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经常州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经历坎坷,但也许正是因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留下如此多封著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