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将什么与月亮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如题所述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诗词中,与月亮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有:事理、相思、孤独、无奈、欢乐、友情等。

苏轼对月亮情有独钟,在作品中喜用月作意象。其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寄托着高洁的情操。苏轼在作品中提到的月有他自己独到的象征和意义,所以后人称苏轼作品中的月亮为“苏月”。

1、借明月述事理。 

《前赤壁赋》中他也有这样的论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释义: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人虽在北宋,却说出了带有浓重的辩证唯物主义气息的话语,足见其对人生哲理的参透到何等的地步。仅有这些已是惊世骇俗,更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才使一篇《前赤壁赋》成为闪耀中华文坛的一颗明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但人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这是何等的旷达与超然!

2、借明月寄相思。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远的主题。月亮可以用来寄托我们的许多飞天的想象和逃脱的情怀。我们所有的人生的幸与不幸仿佛都可以通过对月亮描写的比兴来达到这一目的。苏东坡和他以前的文学大师一样喜欢月亮,把月亮当作可以寄托思念的美好事物。

苏轼在月亮诗词中咏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释义: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美好的祝愿。月亮在他心中是最纯洁的,不可以玷污的。他赋予了月亮最真挚的情感以表达挂念之情,月沾染了人生哲理,一种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都通过月亮健康的表达了出来,融化在明月之中。

3、借明月写孤独。 

思念与孤独往往象孪生的姐妹,在东西方月亮文学中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苏轼的诗词也不例外。他的《水调歌头》更是诸多词中的对月亮描绘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词之一。全篇都以月亮作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他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释义: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释义: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

上阙表面上到“琼楼玉宇”(释义: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去,实际是指政治遭遇,而想回到朝廷中去,又怕党派争斗难于容身。在这样的矛盾情况下,他更加思念弟弟。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释义: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永遇乐》)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夜宿燕子楼中的清夜无尘、月光如银的景色环境,而且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三五之夜独住燕子楼的凄婉情景。

4、借明月诉无奈。

应该说,苏轼的经历是崎岖坎坷,起起落落的,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他完美了月亮在文人心中的内蕴。

其实,在他的内心与月亮之间的一种协调,是鱼与水的关系,互相映衬;是水与冰的关系,互相转化;他的心灵与月亮之间是敌人,是水与火的关系,相互不容;是出世与入世的关系,相互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相互矛盾。

月亮是苏轼的月亮而不是别人的,用月亮的神形诉说着一生的困窘与无奈。“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释义: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思想,又隐含不安现状的愤慨之情。

如果单说“人间如梦”就抽象了,所以用明月来衬托自己愁闷的心情,这就有形象有诗意了。然而,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

5、借明月言欢乐。

在苏轼的月亮意象中,除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外,还有一种便是“快乐”的意象,其中洋溢着喜悦的成分。通过月亮把短暂和永恒结合在一起,月亮诗人的心境是那么清纯明亮,和月亮是那么亲密,连明月都怀疑他就是月亮本身了!

《阳关词三首.中秋月》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释义: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月亮被动地发光,柔和、宁静、清爽,使万物笼罩在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夜色之中,同时也给一切丑恶披上了一层幽玄的天衣,在月光下,一切事物都显得优美、飘忽而没有定性。这正是中国月亮文学所追求的含蓄、蕴籍、清逸、淡远、宁静、空灵、妙悟的艺术境界。

6、借明月表友情。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代: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释义: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词中渲染了眼前景物的凄清,“草头秋露”隐含着人生短促的叹息。“三五盈盈还二八”,意在咏叹月圆的姣好:三五十五,二八十六,农历十五、十六正是满月朗照之时。诗人在月圆的此刻,夜游西湖,更不胜“人缺”的恨憾。这两句绝妙好词,含有玩不尽之情、味不尽之意。

一层意思说,欧公也同我一样是贪看自然风月的恬静淡泊者;

第二层意思说,我和明月一样是你的知音者、伴随者,我的精神时时和你相随;

第三层意思是,唯有我和西湖的明月能理解你、认识你。你是寂寞的也是高洁的,你的灵魂、你的诗文将如同明月一样在人世漫长的夜空中长照、高悬。

第四层意思是说,你爱月也爱水,你留连月色,因而,“水底月”、“波底月”也和我一样成为最谙习你的伴侣和知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5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将人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联系在一起,
比喻世事无常,内中还有一定之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