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庄子的文学观点

最好能详细的论述一下,谢谢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庄子的如下:
(一)“天籁”、“天乐”说
出自于《齐物论》、《天道》、《天运》三篇。“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这是庄子表达他的音乐认识的一个概念。庄子把声音分为三个层面,即“人籁”,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风鼓吹自然界大小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天籁”,不依靠任何的外力,完全自发的,天然产生的声音。“人籁”要依靠人的操作才能发出声音,不同的人,即使操作同样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而且,对这些声音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也是由人的判断形成的,不同的人的判断当然又有所不同,所以庄子认为,“人籁”及其评价是最为不可靠的。“地籁”由风吹动而响,风不存在好善贤贤之心,相对而言比较地公正公平,窍响动的形态、声音大小取决于窍的形状、位置。但是,响动要依赖风之“怒”,它不能绝对和完全地将窍的声音之美尽情予以揭露。“天籁”则不受任何的外力制约,众窍自鸣,可以自由完整舒畅地表达自我意志。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讨论的不是美学,而是社会政治,他认为,人的意志是不可靠的,所有的人制定的规范都不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的要求,而只能表达某一部分的甚至是被歪曲了的人的要求;受制约的自然也不能表达自然的要求,而只能表达那一部分被制约了的自然的要求;只有不受任何条件控制的对象,才能充分理解对象的本身,因此,不要试图去控制任何对象,这只能使社会便得更为糟糕。这就是“无为”;不要寓意于任何外在的对象,而要任由自身的随意发展。这就是“无我”。
上述社会政治理想模型当然非常令人向往,但是,涉及到具体而微的内容,庄子也会显得手足无措。这就是他所说的“天乐”。在《天道》中,他说“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在《天运》中,他对黄帝于“洞庭之野”演奏的“咸池之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他也不能够理解这种绝对的神秘的对象。
庄子的“天籁”、“天乐”说对后世美学思想有很大的启发。比如,摒弃人为的雕琢的观念,虚空空白的观念,本色自然的观念,率性而为的写意的观念等等,一部分就来自于庄子的提示。

(二)“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四)“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