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陶渊明的了解

如题所述

  说起陶渊明,不会有人不想起他那乌托邦式的桃花源,也不会有人会忘了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飘逸。也许,陶渊明在世人心中就是一个宁静淡泊,崇尚自然的形象,因为南山下的黄菊自然会使他产生了一种超凡拔俗的心境,诗意的轻快自由也自然造就了宁静致远的他。可那南山注定是堵碍在陶渊明的人生方向上的屏障,陶渊明想要前行,无奈的却无法踏步。无奈的人生和残酷的现实无疑使陶渊明成为一个人世间最让人痛心的矛盾体,他需要我们的再次理解。
  淡泊名利一直以来都是陶渊明的代名词,他在天下文人心中也总是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田园诗的鼻祖,这称号可不是随意盖的。然而,这却只是一个虚名,不过是世人给他伪装的虚华外表,而真正在他心里的那对人生的无奈和矛盾,世人又怎会看得明?
  陶渊明无疑是个儒者,平生所信奉的也大多是儒家的入世之道。29岁的他满怀希望地步入官场,本来正要大济天下,可胸中造福百姓的蓝图却被黑暗腐败的时代无情的扼杀,自己闷闷不得志,黑暗的官场注定容不下陶渊明这样一个淡泊高雅的清官。于是,他选择归隐山林,丝毫不惧生活的穷困潦倒,依然过得超凡脱俗,自然飘逸,这也许正是最适合陶渊明的生活状态了。
  而作为一个隐逸者,有人只认为陶渊明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本身就遍布着消极避世的恶瘤,竟摒弃生平所学满腹经纶,走进山林,却放弃众生。可这无疑是对陶渊明最大的曲解。也许他也自己说过“性本爱丘山”,可这正是他无奈地违背内心的真实理想,说给自己,让自己聊以自慰的可悲之举。而人们却借着陶渊明许多归隐诗句而片面地指责他只会躲避,却不去尝试改变那个黑暗的世界。可,世界是那么容易就被你所改变吗?自己没有改变世界,且没让世界改变自己已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结果了。
  重要的是,虽然陶渊明几次归隐山林,可道家思想只是在他向世人或者向自己刻意展现的一面,而这却不能改变他骨子里那一份儒者风范。我所理解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无情黑暗的世道摧毁了他经国治世的理想,更不断地毁掉他那对朝野的信心,三次出第,三次都无奈地选择放弃,这该是会在他内心激起多大的痛苦啊!不是他想借着道家的消极避世躲避一切,而是世道的腐败和无情不准许他的信心再一次萌芽,黑暗的时代容不下一个熠熠发光的火焰在那儿独明,准备燎原。一切的一切,是一个读书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儒者的无奈。于是陶渊明只好选择隐逸,做一个潇洒的自由人,享受这自然带给他的舒适和安隐。于是,陶渊明终于不顾内心的真实想法,向道家出世前进,一个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陶渊明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刻意伪装自己成功了,也许他真的是“误落尘网中”,可“性本爱丘山”却只是他无奈的自我安慰吧!
  陶渊明,一半是儒者,一半是道者,这正是他值得令后人如此钦佩的地方。世道如此污浊,却始终没能污染到他,退而避世,独善其身,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也许,到最后,陶渊明会发现自己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自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隐逸者,因为这才是最适合他的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