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析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如题所述

  维也纳会议所规范的新的欧洲布局是建立在三个原则基础,即正统原则,补偿原则,遏制原则和两个技术支柱即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之上的。正统原则侧重于意识形态的结合,补偿原则则成为协调互信的基础,遏制原则则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操作,配套以神圣同盟所形成的保守主义王朝联盟对意识形态的结合进行维护,四国同盟所体现的集体安全的雏形对现实政治进行操作。此外遏制原则所倡导的均势观念,补偿原则所信求的协调合作机制,这些交织的举措编制了一张意识形态为经线,以现实政治为纬线巨大无比,又天衣无缝的安全网,并凭借大国的协调干涉的约束力,将它牢牢的笼罩在了欧洲的版图上。
  2.原则~义务论~意识形态
  传统的国际关系当中,国家间关系通常决定于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而事实上意识形态高于现实政治称为国际关系的首要评估因素出现的局面在历史上并不多见。通常对于某一体系,当格局内出现新兴革命国家时,一方面其他旧有大国出于对革命传播的畏惧,通常会进行武装干涉,一方面革命国家出于对邻国武装干涉的畏惧,通常会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以争取国际空间,这样的情况下,体系内革命国家与保守国家的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冲突暴力当中,在这样的体系中,意识形态往往要高于现实政治考量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维也纳体系建立初期正存在着这样一种条件,一方面法国革命本身冲垮了欧洲现实政治的地图,动摇了封建专制在欧洲的根基,一方面它激起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波澜在欧洲的扩散改变着欧洲的政治思潮和政治文化,埋下了普遍革命民族独立的种子。这两方面都为欧陆的保守王公所惮惧。王朝共同利益便使奥俄普走到了一起,于是我们看到神圣同盟的出现基于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贴近,而放弃了现实政治的考量,因而这样的同盟便具有义务论的性质,即指导三国相互打压革命蔓延的是一种原则,而不是现实政治中所谓的利益,缺失了因国家利益考量而带来的妥协多边的外交弹性,更多带来的则是义务原则驱动的稳定外交政策。于是,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维也纳体系建立初期,神圣同盟确实成功的遏阻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在欧洲的扩张1821年俄普奥成功镇压了那不勒斯革命,1822年继续平息了西班牙革命,尽管这一联盟的反动性质在一系列镇压当中暴露无遗,但是神圣同盟确实为欧洲体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即便其伴随着克里米亚战争而灰飞烟灭,然而俾斯麦大陆结盟均势下所操控的三皇同盟多少有点神圣同盟翻版的性质,甚至又保障了欧洲的二十年和平。
  与保守主义同时存在,维护了欧洲体系稳定的意识形态还有和平主义的兴起
  3. 利益~均势观~现实政治
  均势的观念并不起源于维也纳体系,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便成为一种制衡国际力量,维护体系稳定的自发手段出现于历史当中。然而维也纳体系的制定者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早在会议当中遏制原则便成为支撑体系的三大原则之一出现于新确立的欧洲国际关系当中,随后的一系列具体的规范当中,尽管设计者的初衷仅仅是遏制法国的再度武装,然而欧洲的后继政治家却不自觉地将均势的游戏进行到底。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维也纳会议后尽管欧洲的政治地图不断被重绘,然而最基本的权势结构并没有改变,一种多极的政治格局并没有改变,能够改变实力结构的大规模全面战争也一直未能爆发。归根到底是维也纳体系下的大部分时间,欧洲是被均势所覆盖。
  在这样的结论下,我们继续考察会发现,整个一个世纪的欧洲基本上被两种均势控制,前期是以英国为平衡者的离岸平衡均势,后期则是以德国为操纵者的大陆结盟均势。离岸平衡均势中英国作为平衡者一再维系着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拿破仑战争后面对着法国的扩张趋势已被遏制,英国不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法国,其实质目的一是消解法国民众的报复主义情绪避免其再次挑战均势,更重要的则是在欧洲大陆继续保留一种制衡力量,防止东方三强的保守主义势力垄断欧洲政治。另外作为挫败拿破仑帝国的最主要大国,和英国并为欧洲侧翼大国的俄国,借欧中西欧强国纷纷衰落,和东南欧实力真空之机大肆扩张势力,因而在早期东方问题中英国屡屡为其挚肘,甚至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兵戎相见,彻底击败俄罗斯扩张称霸的野心,其意图也是为了欧洲大陆的实力平衡,对欧洲大陆的权力均势进行有效地维护。尽管在维也纳体系初期英国偶有作为,但是在法国再次称霸,德意统一等重大改变欧洲实力结构的重大事件中,英国鲜有直接的武装干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完全无所作为,英国的不干涉即默许的态度也应当作为一种维护均势的对外政策进行评估,特别是英国这个本身肩负着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传统的国家其与东方三国合作的共同之处也只是现实政治的维护欧陆稳定与均势协调这一交集,至于意识形态层面,两者则是完全抵触,特别是七月革命,二月革命以后,英国宁肯与法国靠拢,共同冲击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层面的维也纳体系,这一点当我们分析维也纳体系和英国行为的时候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可以讲维也纳体系在一战的最终的毁灭,无论从原因和结果来看都似乎与英国的这一特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870年以后,随着德国的完全统一,欧洲原有均势彻底被颠覆,整个欧洲凹字曲线的实力结构,变为了凸字曲线状,这也是一部分人认为维也纳体系就此而告终的原因。然而德国的统一给欧洲带来的并不是一个自由主义占主导的国家,普鲁士发动王朝战争建立的依旧是一个以保守主义为传统的大帝国,也就是说从意识形态层面上看,德国的统一并没有给欧洲带来任何新意。另外尽管旧有的均势不复存在,而且这种离岸平衡的均势也很难再出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在现实政治当中出现的无秩序的混乱,由德国操纵的以灵活外交为手段的大陆结盟均势保障了欧洲的继续稳定,甚至这种均势比英国所维护的要更为稳定,毕竟在这期间欧洲大陆没有发生过一次大的武装冲突。凭借着这一均势,东方三皇再次组成了三皇同盟,形式上类似于维也纳体系初期神圣同盟的翻版,保障了欧洲的和平,至少是三大王朝间的短暂和谐。

  作者:kangziran 回复日期:2006-11-18 13:15:06
  4. 互信~多边化~协调干涉
  现实政治的均势和意识形态的联盟如同两道厚厚的隔板,承受着外力所带给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然而承受伤害并不意味着吸收伤害,因而介于两者之间必然还有一道缓冲层,这就是体系下的欧洲大国多边协调的机制。所谓的协调机制,其实维也纳会议当中维塔列兰所倡导的补偿原则正是其典型体现,即藉由势力调整,领土变更使各国利益得到协调。一方面慑于昂贵的长期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欧洲大陆各王朝忙于压制本国革命而避免对外战争转移精力,一方面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安定平稳的国际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多边协调互信成为可能,尽管从一开始,欧洲列强的巨大利益分歧就已经开始瓦解着这种机制,但是亚琛条约后,随着法国正式加入五国同盟,这种涵括了欧洲各大国的协调范式毕竟为缓和列强间矛盾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东方问题中,这种协调机制一再发挥作用,缓冲了列强的矛盾,降低了均势破裂的风险,更消解了现实政治对神圣同盟的瓦解力,从这样看来,如果缺少互信协调的机制作为缓冲,维也纳体系所安排的现实政治,意识形态的布局便很难有效的运转起来。
  5.现实政治,意识形态,协调互信交织的和谐
  维也纳体系存在了百年,并不是因为现实政治,意识形态,集体安全中的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三种布局相互的交织作用,形成互补,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体系的长存性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其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另外两个机制的运作,然而正是这种三者相互依托的巧妙设计,虽然在具体局势层面仍显粗糙,但是能在诸列强存在巨大分歧情况下,在政治地图不断被修改,新兴政治思潮反复冲击下,维持欧洲一个世纪的和谐,可见其原理设计之巧妙。
  三.体系的终结
  1. 内部维持模式的失效
  从国际关系分析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系统内部总要有其特定的维持模式,然而一旦维持模式失灵,系统便很难再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因而便走向毁灭。对于维也纳体系来说,正如前文所示现实政治,意识形态,协调互信三种因素的交错作用,使维也纳体系长存不灭,那么一但这三种机制全部实效,从系统来讲维也纳体系便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依靠的维持模式,则体系必然走向毁灭。那么如果考察这一个世纪欧洲国际关系史,对其中错综复杂的消亡过程,我们会看清一个脉络。
  意识形态:保守主义的神圣同盟基于王朝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考量共同镇压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在欧洲的扩张,短时期内确实维护了欧洲的静态,但是伴随着克里米亚战争,普奥两国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而抛弃了意识形态的原则,意识形态层面对维也纳体系的维系就此基本瓦解,这也是维也纳体系第一次遭遇严重动摇地原因。
  协调干涉:尽管维也纳体系下意识形态的联盟早在克里米亚战争与便已解体,但欧洲的协调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基于补偿原则之上的协调干涉机制,利用欧洲破碎的地缘,和权力真空对大国里已经行协调,一方面这种机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神圣同盟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压制的作用,即通过强权政治忽视弱小民族与国家的利益进行领土补偿的过程,一方面对大国利益冲突进行缓冲,减少大国争霸战的风险,最大限则的权利真空与破碎地带极大的缩小,这就决定了这种协调干涉机制必然难以维系,另外随着体系下均势变更,利益冲突的加剧,令各国不信任度的增强,各大国越来越难以在互信的基础上进行一致的协调干涉,因而中南欧两大强国的统一为这一机制敲响了丧钟。
  现实政治:如果不是现实政治的均势作用,维也纳体系很难有百年的寿命,当意识形态,和协调干涉两大机制消失以后,作为现实政治的均势观依旧发挥作用,支延续着体系的生命,至少无论在离岸平衡均势下或是大陆结盟均势下,东方三皇内没有机会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更没有同自由主义原则的英法发生冲突,这也是三大保守王朝能存活至一战的很重要的原因。但是离岸平衡后,大陆联盟均势甚至重组三皇同盟,看似恢复了昔日的意识形态联盟,但是随着能够决定欧洲政治走向的政治家俾斯麦的下台,他的后继者将这种地区性守成策略转向了全球性扩张,从维护均势,把握均势转向挑战均势,突破均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的均势走向僵化,变成单纯的军备竞赛,一旦这最后一道体系的防线也被突破,延续了百年的维也纳体系便必然走向了终结,一战便成为了它的坟墓。
  2. 外部历史环境的冲击
  另外,一个系统中维持模式的失效往往是因为该系统的适应能力的欠缺,对于维也纳体系来看,与其说是维也纳体系设计时便忽视了一个体系的适应能力,倒不如说是外部历史环境的飞速变化带来的冲击使体系下三大维持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调节适应。那么外部历史环境对于维也纳体系所设计的布局究竟有哪些冲击,何以将如此天衣无缝的安全网一点一点的撕破,我们将进行考察。
  民族主义:对于如同奥地利,俄罗斯一般建立在民族压迫基础上的统一多民族大帝国,民族主义无疑是其与生俱来的天敌,尽管通过维也纳体系确立的一系列规范将压制民族主义作为核心目标,但随着法国大革命早已遍及欧洲的民族浪潮的猛烈推进却不断冲击着体系的根基。1821年的希腊起义,和1822年的西班牙起义,以及1848年的欧洲革命能够被保守大国成功镇压,是因为体系尚具有较强约束力,特别是神圣同盟仍然能以意识形态的原则进行有效干涉。而伴随着神圣同盟的瓦解,以及拿破仑三世在民族主义大旗下的推波助澜,意大利和德国进行了成功的统一,这次统一极大的修改了维也纳体系所确立的规范,体系再一次被民族浪潮所冲击,不论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彻底毁灭维也纳体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正是由民族主义所点燃的,塞尔维亚民族独立的情绪引发了僵化均势下两大集团的对抗,伴随着体系的终结,战争废墟上一系列民族国家---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保加利亚等纷纷出现,民族主义最终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体系而赢得了胜利。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本自同源,然而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便足够了,英国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在此不必赘述,而法国虽然在革命后进行了封建王朝的复辟,但是法国在革命期间的以自由主义为原则的宪法,和宪政体制却保留了下来。维也纳体系初期,两国一个作为维护国,一个作为被遏制国着实是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英国仅仅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而加入到保守主义阵营当中对法国进行遏制,然而随着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抵触,英国对维也纳体系保守势力对自由势力遏制的实质产生天然的反感,而加紧向有意识形态相似的法国进行靠拢或可以说消极地抵制这一体系,这种趋势在七月革命以后变得更加明显,与此同时法国作为维也纳体系下的被压制国家,尽管曾获得了五国同盟共同有对体系实行维护的权利,但是被压抑感和自卑感使法国迫不及待的要去挑战推翻这一体系,诸如在意大利,德国统一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尽其所能颠覆维也纳会议所规范的欧洲地图,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同样在名义上和东方三国享有同等维护地位的英法在这一百年间是在不断破坏着这一体系的规范。也许这又是历史的某种巧合,一战中作为维也纳体系的核心要素的三大王朝全部瓦解,而以自由主义为标榜的英法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也许就是自由主义冲击并摧毁了维也纳体系的所带来的一种历史必然性巧合吧。
  巴尔干问题:这个因素与其说是外部性历史进步所带来的冲击,不如说是维也纳体系的设计者们在布局体系是所产生的漏洞。前维也纳体系时期,欧洲大国的利益争夺通常局限于中欧以及附近地区,因而在体系设定明确权利义务时,设计者们将一张编织好的大网撒向了这里,然而这张网正好遗漏了巴尔干半岛,也许当初的设计者们本来就没有意料到这里会成为未来欧洲大国产生利益冲突的地方。规范的范围没有覆盖到这里,这里恰恰就成为了欧洲的火药桶。从土埃战争,到克里米亚战争,本来因意识形态维持紧密的神圣同盟因为这一地区的利益争夺而逐渐瓦解,七十年代被俾斯麦重建的三皇保守同盟也因为奥俄的巴尔干纠纷而分崩离析,最后也是巴尔干打出了一战的第一枪,于是整个维也纳体系最终被这个遗漏的半岛所葬送。
  3. 对维也纳体系的反思
  维也纳体系的设计者为欧洲的未来谋划了如此精巧的一个布局,尽管延续的百年但他最终还是崩溃了,粗浅的看我们说历史的进步不是人力所能阻挡的,再精妙的制度结构也经不起历史浪潮的冲击。然而更进一步我们想维也纳体系最终失败到底说明了什么更细致的问题。抽象到一个系统的高度,我认为任何一个系统不但要有很成熟复杂的维持模式,这只能满足静态的需要,要想在动态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保持动力,更需要一个有效的灵活的适应模式,维也纳体系正是因为缺乏这种适应能力,在新兴的政治思潮的冲击下,使其三大机制或解体或无效或僵化,最终整个系统死亡。另外我们发现影响国际政治的因素并不总是国家利益,政治思潮的前进与发展不能说是绝对动力但也至少是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的潜在动力,单纯的现实主义并不能解释一切的国际政治现象。最后我们发现一个稳定的系统还要具有一个好的目标设置,和一个好的一体化机制,好的目标设置决定了系统的进步性和常存性,好的一体化机制,则提高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内聚力。维也纳体系的目标设置本身就具有反动性,同时又缺乏一个合理的一体化机制令各国对目标设置产生一致认同,因而我们看到从体系一开始便产生英国和东方三强的结构性冲突。尽管维也纳设计者的高明能把几种维持机制柔和于其中,但体系的从建立开始便注定要消亡,这些好的设计只不过苟延残喘了它的寿命而已。
  http://www10.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30882.shtml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10314155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