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格律问题,懂得进!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这是七律平起首句押韵的标准格式。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颔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
中的“宫”、“草”、“幽”、“代”、“成”、“古”却是出律。请问这是抝救么,如果是请帮助说明李白的具体操作方法!谢谢

李白的此首七言律诗并非成熟的七言律诗,所以不存在出律和拗救。七言律诗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到杜甫时才完全成熟,才有了标准的格律。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

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扩展资料:

《登金陵凤凰台》格律解析

从律诗的格律要求押韵、平仄、对仗三个方面解析《登金陵凤凰台》的格律。

1、押韵

虽为古体律诗,但是采用了首句入韵的格式,游、流、丘、洲、愁都是押韵的;

2、平仄

平仄上与标准的七言律诗相差较大,首联的格律是正确的,但是从颔联开始格律就非标准的格律了,如果按照首联的格律,第三句格律应该为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但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格律却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与首联第二句失粘了。

同样“三山半落青天外”与“晋代衣冠成古丘”也存在失粘的情况,整首诗除了颔联、颈联的格律与标准格律有出入,首联和尾联的格律还是比较标准的。

3、对仗

颔联、颈联的对仗是非常工整的,颔联中吴宫与晋代朝代与朝代相对,花草与衣冠相对,幽径和古丘建筑名词相对;颈联中三山对二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都是非常工整的。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的七律代表作,因为是在律诗发展阶段的诗作,虽然偶有失律之处,但不失为优秀的七律诗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言律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9
崔颢 李白的一些律作都是在律诗完全形成之前的作品,是不成熟的律诗,再说李白最不善写律,不要纠结这个问题。杜甫以后,律诗完全形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律诗的格律在初唐逐渐形成,但是正式定型,还是在中唐之后,早期的诗人并不知道我们如今的律诗定格,只是初具雏形而已,那时候大概只知道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之类的说法吧。所以唐朝前期的诗人写诗有时候格律并不严谨,屡有出律。但是也不是说那时候就那么随意,一些基本的格律规则,还是遵守的,比如根据统计,全唐诗的近体诗之中,三平尾的诗很少,孤平的也很少,但是像上下联失粘这样的问题句就比较多,这首诗最大的问题就是【吴宫花草埋幽径】这一联失粘。而格律的规则也在不断成型。中晚唐这样的情况就非常少了。

【网上有一篇文章谈到这个问题,我复制下来你可以参考一下。】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被《唐诗三百首》等书列入了七言律诗之中。崔颢的《黄鹤楼》还被列为七言律诗之首,南宋诗评家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见《沧浪诗话校释》181页,1962年版)据《该闻录》载: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为世所传诵。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凤凰台诗。这是诗坛上流传的一段佳话。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一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诗三百首详析》评论道,太白此诗欲与崔颢争胜,所以就用黄鹤楼原韵(其中流邱二韵不同),而且开头句法似乎有意模仿前诗,其中最自然成趣的是“洲”字韵,湖北有鹦鹉洲,金陵有白鹭洲,真是天造地设。以太白的才气横溢,以此诗和崔诗相比真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然感事写景,而感慨淋漓,深得吊古诗意。盖为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俱为陈迹,只三山二水依然流峙和上联台空江流又 自然照应,比崔诗中联有意义得多了。末联以“不见长安”暗点“登”字,意寓言外,一片爱君之忱,不免流露,即成为一种耐咀嚼而有意义的好诗。倘用寻常感慨作结,亦未见得胜过崔诗吧。这意思自然很明白,是说李诗胜过崔诗。

【 如果用严格的格律来衡量,这两首诗都不是真正的七言律诗。先说崔颢的《黄鹤楼》。《黄鹤楼》的第一句是平起仄收句,其第二联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第二联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出句第四字应平而仄,对句的第五字应仄而平,弄成了三平调。三平调是律诗的大忌,是不能允许的。这样,这首诗就与律诗的格律相去甚远了。再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此诗的第一句是平起平收句,第二联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第二联诗却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很明显,这二联与第一联失粘,违背了正常规律,失粘也是律诗的大忌。由此失粘,以下各联依次违律了。由以上分析,可知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不是真正的七言律诗。】

那么,如何理解《唐诗三百首》等书把这两首诗列入七言律诗呢?一些诗集把这两首诗列入七言律诗,这只不过是依据传统看法而已。格律诗的格律是在中唐及以后逐渐定型的,崔颢、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在中唐之前,格律诗的格律还不严格,甚至还较模糊朦胧。崔颢、李白的这两首诗有些是律句,又有对仗句子,当时就认为这是律诗了。这种认识形成以后,编辑诗集时,就按这种传统认识把这样的诗列入七言律诗中了,严格的律诗格律是以后形成的,所以先作的诗就不能完全符合后形成的格律了。
但是,在严格的格律形成以后,还把崔颢的《黄鹤楼》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应该是不妥的。因为第一它不是严格的七言律诗,第二就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比较而言,崔氏也未必第一。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严格的七言律诗,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明白的认识,因为这两首诗不合格律,而又获盛赞,会有人以为这是真正的格律诗,初学格律诗的人有可能以这两首诗为格律诗的样板而误入歧途。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两首诗都不是七言律诗,那《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话主张有了好句可以不顾格律该如何理解呢?林黛玉的话,就作诗来说是正确的,但若作格律诗又要打破格律是不妥的。打破格律的诗可以起任何名称,但绝不可以律诗名之。追问

我并不这样认为,不过还是谢谢你的回答!

追答

我本人对格律比较感兴趣,就是对拗救不是很清楚,也想弄个清楚,如果您有疑问,可以说出来我们继续讨论,百度私信也可以,很高兴遇到您这样认真的学人,问好。
就事论事,我不认为这是拗救,就是一句颔联失粘的问题,平心而论,全唐诗之中完全符合格律公式的作品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多,古人于音律的精通,有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其他的手段将出律的损害消于无形。
比如这一个例子:
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例如:
《七绝·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
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