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这首诗是借蝉阐发诗人什么的志向?

如题所述

这首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李商隐题下的一首咏物抒情诗。全诗语言简洁凝练,虽是咏怀鸣蝉,实际上却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志,以及砥砺自身,情感基调悲而不伤,虽然诗人政治失意、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贫朴素不已,但诗人并没有彻底失去信心,而是选择继续坚持自己冰清玉洁的操守,耐得住清寒与落寞。全诗托借秋蝉,抒发了诗人心中的砥砺之情,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继承了诗人一贯来的创作风格,情感丰富充沛,含蓄蕴藉,深沉细腻,极尽悱恻,耐人寻味。

联系该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世遭遇,也能对该首诗当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才思是很出众的,文采斐然,才能出众,并且诗人胸怀远大的志向,想要建立一番大的成就,实现平生的抱负,以及实现人生的价值,使自己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诗人才能出众,但一直不受重用,而这是因为当时朝政的混乱与黑暗,政治上风雨如晦、波诡云谲,党争严重,尤其是“牛李党争”,当时十分的激烈严重。

因为“牛李党争”,不少有志之士就遭到了排挤与波及,因为他们要排除异己。其中就包括诗人,诗人一直处于党争的夹缝当中,两方都不待见他、排挤他、打压他。这也导致了诗人空有才情却无缘高位,在仕途上很难有大的发展与作为,只能位居无关紧要的小官职上。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状况也让诗人颇为愤懑忧愤、郁郁寡欢,毕竟对于胸怀大志de文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怀才不遇更令人沉痛哀伤。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题下了这样一首咏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坚持操守、保持高风亮节的心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当中,诗人托物言志,一语双关,通过描写鸣蝉的状态来表明自己如今的生活状况。蝉它生活在高高的树木上,一直以汲取清露为生,对于蝉来说,它是很难吃饱的。因为吃不饱,蝉一直费力地鸣叫,希望有人能够注意到它,但一个“徒劳”点明了它只是在做无用功。蝉它一直自视清高,居住在高处,即使喊得再大声,结果也是无济于事。对于诗人而言,同样也是如此,诗人的品格就像鸣蝉一般,生活简朴清贫,自视清高,冰清玉洁,他一直被打压、被排挤,一直处于低位上,有志难伸,但是不管他心中是何等的愤懑,结果也是无济于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2

朝代:唐朝 作者: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物,寓理
相关翻译
蝉译文及注释
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清露: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④藉(jiè):凭借。
蝉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20
通过描写蝉的习性,喝清露,居高声远,表达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向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