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男无性如铁,女无性如麻”,是何含义?

如题所述

《西门豹治邺》:“ 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

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出了无数的历史文化,包含甚广,在这些文化中也不乏有一些是劳动人民根据自己一生的经验总结出的。我们通常说的俗语,就是由底层人民根据生活所创作,通常是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愿望。

司马迁所著写的《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关于“俗语”最早的记载,文中有云:“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俗语不仅历史悠久,所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说法也不尽相同。

俗语既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语句,那对于每个人而言也会是有所耳闻,听得最为广泛的应该是天气类的,在小学课本中也曾学到过。“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虽说都是俗语,但总归还是有一点科学依据的。在农村,还有一句俗语也同样广为流传,那便是“男无性如铁,女无性如麻”,可这是何含义呢?

男无性如铁,女无性如麻。这里的“性”主要则是指的性格,从字面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如果男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那么和铁又有什么区别;如果女生没了自己的个性,同样也如麻糖一般,让人心生嫌弃。虽说这种比喻有些许夸张,但却很能真实的反应出这个社会所需要人们保持的一种品性。

人们常说“恨铁不成钢”,专寓意那些没有本事、不成器的人。这种人跟不上社会的脚步,落后于时代,常被人们嫌弃,不管是做什么事都会对这种人避而远之,就像一块非常容易腐蚀的铁一样,成不了气候。在古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表现尤为突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他们都会非常重视自己儿子的教育。

在他们看来,儿子就是他们老来的依靠,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古稀之年才不会没有归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思想,他们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如钢铁一样的品质,有勇有谋,刚毅果断,不屈不挠,遇到事情不会唯唯诺诺、优柔寡断,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软柿子,任人拿捏。也正是如此,才有了“男无性如铁”的俗语。

古时封建社会之下强调男子的德行与地位,同样也重视女子的才能与品德。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其含义并非是无才,而是要求女子在才能与品德面前,须得更加注重品德。而那些说女子本不该有才的人只不过是想让自己的妻子顺从于自己而已。古时三从四德更是古人要求女子必须遵守的,这样能够更好将女子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以便于更加顺从于男子。

不过在三从四德之下,人们还是希望女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年轻貌美之时自然可以通过自己的美貌让男子依从自己,可等到人老珠黄之时,没有自己的个性又怎能留于他们身边。除此之外,女主内男主外也是自古就一直遵从的规矩。如果女子没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凡事都要依靠于丈夫,那如累赘又有何区别,如果这样,只会让自己的丈夫与婆婆更加心生厌烦,就如同麻糖一般,粘牙惹人烦。

“男无性如铁,女无性如麻。”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男子需要有钢一般的品质与性格,女子则需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如果没有自己的性格和见解,那又何谈独立一说,更不用说融入社会,恐只能做社会的落后者,脱离社会。当然,这种见解与个性也只能是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须得建立在品德与德行之上,不可危害大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俗语虽是底层劳动人民所创作,但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亦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种民俗文化。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告诉人们最真实的道理,教会人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使人们在人生这条漫漫长路中能够少受波折。

对于俗语的出现,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它同样是历史的瑰宝,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种文化,其所蕴含的价值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去考量的,在今后以及更久的时间里,我们亦不可将这种文化丢失与抛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9
说的是男女双方性格需要的特质。男性没有性格则会显得软弱无比,女性没有自己的性格会显得谄媚。
第2个回答  2021-01-08
这句话就是说,男人的性格应该刚硬一些,而且平时一定要善良,这样才会有出息,女人的性格应该温柔一些,这样才能做一个持家的好女人。
第3个回答  2021-01-08
其实也不是特别的什么含义吧,一定程度上就是要让他们结婚,所以才会说这么一句话吧。
第4个回答  2021-05-09

“男无性烂如铁,女无性碎如麻”,老祖宗的话到底可靠不可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