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啊

如题所述

意思是:

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出处《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7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第2个回答  2023-08-31
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不愤不启:不愤怒,就不能激发斗志;不启发,就不能激发智慧。这句话强调了愤怒和启发的重要性。愤怒可以激发人们对不公平和不正义的不满之情,启发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不悱不发:不悱恻(同情),就不能发出真正的声音。这句话强调了同情和表达的重要性。同情心可以使我们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困境,发出真实的声音可以传递我们的想法和价值观。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起一个角落而不考虑其他角落,就无法再回到原点。这句话强调了全面思考和多角度观察的重要性。只看到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的事物,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激发斗志、启发智慧、同情他人、发出真实声音以及全面思考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要有积极的态度、广泛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第3个回答  2019-12-3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篇》
解释: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第4个回答  2019-12-28
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教他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