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历届皇帝都喜欢杀功臣,这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杀功臣既不是从秦开始,也没有因为秦朝的灭亡而结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人性、君权的不容挑战等方面的原因。

1.任何对君权造成威胁的人,都不可能有好下场。

一人之下的执政大臣如商君卫鞅,作为秦国的变法强臣,在秦国拥有不亚于秦孝公的政治影响力,在政治上影响力就意味着权力。秦孝公在位时,卫鞅会感念其知遇之恩,并且孝公拥有着丰富的军事战斗经验,于公于私都不会轻举妄动,当初因为变法利益受损的贵族集团畏惧秦孝公,也不敢对商鞅下手。

秦惠文王等位,公子虔、公孙贾等复仇势力和贵族复辟势力必然勾连在一起,至商鞅于死地。嬴驷还是太子时,由于触犯新法被处罚,一朝君临天下定然想报复,正是这种心理被窥见,公子虔等人的复仇行为,得以顺利实现。

2.人性层面

在秦国变法完成之时,不懂得功成身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才商鞅就是明证。赵良曾劝告商君,通过国君的宠臣推荐被重用,结怨于秦国贵族,要及时放弃封地、权位,以求自保。商鞅还是舍不得放下,以及过分自信。自古以来功劳越大,就意味着危险越大,非秦国所独有。

3.在制度上,以古人的认知水平没办法做到,较为清晰的划分国君与执政大臣(丞相)权力范围。

执政大臣统领百官、协理阴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言行上稍有差池,就会被国君猜忌,可能死于非命。君权与丞相之间的权力矛盾,伴随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自明太祖朱元璋彻底废除丞相制度才终结。最高政治权力,不能合理清晰的分配,宰执大臣只要不被君王信任,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汉武帝时期丞相有一半死于非命就是例证。但这对于最高政治权力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只是一般层次的权力划分问题,最多导致相互之间推诿不负责。

4.君臣之间的关系

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相互之间利用、猜疑,君王真正做到宽容、信任臣子,大臣完全忠诚于君王,不计较个人的生死得失,为君主出谋划策,这都是少数。更多的是学好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得到个人的富贵、使家族受惠。以儒家的学说来看,君臣关系是伦理尊卑问题。以法家学说来看,君臣之间就是利益关系,君王需要时刻防范臣下。历代王朝的帝王,明面上都是尊儒学崇尚孝道,实则绝大多数都是以法家来治国,越是明君越是如此。

商鞅被秦惠文王下令车裂,是因为曾经触犯嬴驷,并且出于稳定政治局势的需要被处死。李斯被秦二世下令腰斩,蒙毅兄弟死于非命,不过是赵高借胡亥之手害死的,这是赵高自己想篡权,怂恿胡亥下诏的,不能简单责怪秦国君王无情。秦始皇时期,对大多数功臣还是厚待的。政治斗争从来只有利益,没有任何人情可讲,这非秦所独有,权力对人的腐蚀和诱惑力太大,没有多少人能够禁得起考验。

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更迭是很快的,自秦朝统一全国,开始中央集权制之后,就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超过三百年,三百年这个时间节点就好像一个魔咒一样,将中国历代王朝的命运定格那个时间节点之前。

《史记》中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是这样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句话,就是说,能陪皇帝打江山的人很多,但是大都不会有好下场。

而历史上杀开国功臣的皇帝也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了,这两个皇帝都是布衣出身,与那些本身出身名门贵族的皇帝不同,他们当上皇帝后,特别害怕有人夺他们的皇位,因此上,他们在为期间就杀了很多的功臣,以确保后代子孙皇位的绝对安全性。

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分别杀了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韩信、卢绾、彭越、英布等,而被杀的这些人中,大都是异姓王,刘邦辛苦几十年打下的天下,为了守住刘家天下,自然是不能允许对刘家天下有威胁的人存在的。而另外一位朱元璋,在称帝之后,杀的开国功臣那就更多了,其中胡惟庸和蓝玉案杀得最多,据说有三万多人,开国第一谋士李善长也是难逃一死。

开国皇帝如此的喜欢诛杀功臣,并不是说他们喜好杀戮,而是有一定原因的,在皇帝坐上龙椅之后,他的心思便和当初陪他打天下的大臣们不一样了,皇帝们心中想的是长治久安、这些人能继续辅佐自己,自己的皇位可以遗传万世。

而大臣们心中想的则是要封疆裂土,成为一方诸侯,从此吃着俸禄,安度余生。而在起义之初,皇帝和大臣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翻现任统治者,所以双方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因此可以相安无事,而一旦事成后,皇帝想着约束大臣,而大臣想着要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由的权利,双方的矛盾也就此产生。

历朝历代的都很喜欢干一件事情,那就是诛杀功臣。他们之所以要诛杀这些功臣,无外乎这三个原因。其一,功臣们功高震主,君王封无可封,其中典型的就是。其二,功臣跋扈,居功自傲,扰乱统治秩序,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三就是功臣势大,皇帝担心其威胁后继君主的权威,典型代表就是诛杀。

历代的雄主,如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等都有诛杀功臣的行为,哪怕是手段温和的都有的典故留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诛杀功臣是开国君主的通常做法,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就没有诛杀功臣,也没有剥夺功臣们的权利和地位,他就是秦始皇。很难想象,在传统观念中、杀人如麻的秦始皇居然是历史上唯二(另一个是)没有对功臣下手的开国君王。

很多人都在想秦始皇为什么敢留下功臣,而不对功臣们下手,难道他不担心功臣们造他儿子的反或将之架空吗?秦始皇之所以不诛杀功臣,是因为他没有诛杀功臣的必要性。皇帝诛杀开国功臣的理由也就只有上面讲过的那三个。第一个理由根本就不成立,功高震主对秦始皇来说根本就不存在。身为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并且还做下了书同文、车同轨、收百越、拒匈奴等功绩的秦始皇,基本就是当时功劳最大的一个人了,哪有什么功臣可以挑战他的地位。

第二个理由也不成立,因为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统治秩序和一个强大的统治阶级,功臣们本身就是这个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和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员,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和能力来破坏现有的统治秩序。并且功臣们灭六国的功劳,本身就是在秦国强大的国力支持下而建立,他们也就没有居功自傲的资格了。

第三个理由也就更不成立了。秦国到秦始皇时期,已经延续了500多年,早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传承秩序,并且功臣集团只是当时内部势力的一小部分,功臣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来架空后继君王,就如同后来赐死一般,功臣们都没有能力反抗或者说没有反抗的意愿。所以秦始皇当然就不会诛杀功臣了。

除此之外,秦始皇不诛杀功臣,或许还有留下他们来辅佐后继之君的想法。秦朝当时的统一,只是依靠强大的武力来强行统一的,当时的六国遗民对秦朝还没有多少的归属感,所以凭借着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他应该知道,他死后会出现六国贵族反叛的情况。所以秦始皇才留下了开国的功臣,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镇压住规模巨大的六国复辟运动。

只不过出乎秦始皇预料的是,赵高和李斯没有遵循他的遗诏立扶苏为帝,反而立下了胡亥。并且扶苏也没有凭借着蒙恬和长城军团的支持来反对胡亥的继位,反而和蒙恬一起自杀了。于是秦朝在赵高和胡亥的胡作非为之下,脱离了秦始皇的预料,走向了彻底的灭亡,否则的话,凭借着驻守南越和长城的军团,秦朝未必不可以再次统一天下。

因为秦始皇暴虐,胡亥是赵高扶上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