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尊者的问题

释迦佛门是一个宗教吗?怎样才能成佛?做人是不是保持一颗普度众生的心就可以了?

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个凡人。但他又不太平凡,因为他是一位太子。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乔达摩。

他享有优裕的生活,在迦毗罗卫国有美丽的宫殿、钟爱的妻儿、敬爱的双亲、忠心的臣民、孔雀悠游的苍翠花园,还有一群才华出众的宫女随伺在侧。

当悉达多还在襁褓时,一位占星家曾预测,太子将来可能会选择做一名隐士。但是净饭王决心要让悉达多继承王位。

当悉达多渐渐长大成人,他对自己的国土以及外面的世界开始好奇起来。净饭王拗不过太子多次的恳求,答应让他到宫外出游。

悉达多尽情享受了沿途的水光山色和自然丰沛的大地。但在回家的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在路边呻吟的乡下人,被极大的病痛所折磨。悉达多一辈子都被魁梧的侍卫和健康的宫女所围绕,听见呻吟的声音,见到受病苦折磨的躯体,对他来说是一大冲击。目睹了人身的脆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王宫。

随着时光流逝,太子好像又回复了平常。但他渴望再度出游。这一回,悉达多看到以为齿牙脱落、老态龙钟的妇人,步履蹒跚,踽踽独行。他立刻叫迦那停车,他问迦那:“为什么她那样走路?”

迦那说:“主人,因为她老了。”

“什么是老?”悉达多问道。

“她身体各部分经长期使用都已经耗损了。”迦那回答他。

悉达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于是下令掉头回宫。

如今悉达多的好奇心再也无法平息,他想知道外面到底还有什么,于是和车夫第三次出游。这一回他同样欣赏了沿途美丽的风景,尽览青山绿水。但在回程的时候,他看到四个人抬着一个尸架,上面躺着一具毫无生气的躯体。悉达多一生都没看到过这样的东西。迦那向他解释那个躯体事实上已经死亡。

悉达多问迦那:“其他人也会死吗?”

迦那回答:“是的,主人,每个人都会死。”

“我的父王甚至我的儿子也会吗?”

“是的,每一个人都会。不论你是富裕或贫穷,种性高贵或低贱,都无法避免死亡。这是生在这世界上所有人的最终命运。”

第三次出游回来,悉达多感到极度的沮丧。净饭王越来越担心预言成真,说不定他的儿子真的会放弃继承王位,选择苦行之路。

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和净饭王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由自主让自己和别人避开真相。我们告诉自己“不要老想着这些事”,并且用正面的方式来鼓励自己。

我们在生日派对中吹熄蜡烛来庆生,而事实上熄灭的蜡烛应该用来提醒自己,离死亡又缩短了一年。我们以烟火与香槟庆祝新年,让自己忘掉旧的一年永不复返、新的一年难以预料的事实。

遇到不满意的时候,就故意转移注意力,如同母亲用玩具和小摇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一样。

对悉达多而言,仅只一瞥老死的景象,就在他心中升起来追求真理全貌的渴望。在一个不平常的夜晚,他看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最后一眼,便悄然消失在深深的夜里。

在很多地方,我们也和悉达多一样。我们有自己的宫殿——不论是贫民区的单房公寓、双层别墅或巴黎的顶层阁楼。我们有事业,宠物猫咪,数不尽的责任在身。所有的事情老是出状况。家电坏了,邻居吵闹,亲爱的人死了;或是他们早上醒来之前,下巴和悉达多的宫女一样松垮,也许他们闻起来有秽浊的烟味或昨晚的大蒜味。但我们还是心甘情愿地困在那里,不试图逃开。或者终于忍无可忍,心想,我受够了!然后结束一段关系,却再找另一个人重新来过一遍。

我们对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从不厌倦,因为我们期待并相信,有个无暇的灵魂伴侣或完美的香格里拉正在某处等着我们。

面对每天令人懊恼的事,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可以把它们弄对,我们可以感到完满。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好像我们所有经历的一切,到这一刻为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还没有开始。

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太子并不是舍弃他的世间责任。他不是因为逃避兵役而加入有机农场,或是去追寻浪漫的美梦。他身为一家之主,决心牺牲安逸,离家远行,为的是让家人获得最需要,最珍贵的东西——即使他们并不了解。

我们很难想像隔天早上净饭王是多么悲伤和失望。这种心情类似一些现代的父母,发现它们的青少年孩子,学习六十年代的嬉皮花童,跑到加德满都或伊维萨岛去追去理想中的乌托邦。

但悉达多不是用穿喇叭裤、脸上穿洞、染紫头发、身体刺青的方式,而是以脱下太子的华服来颠覆传统,他成了一名游方的托钵行者。

我们的社会,会期待悉达多留在宫中,享受权势、继承王统,因为我们习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断他人。

在我们的世界中,成功的典范是比尔盖茨。我们很少想到甘地式的成功。

想像你的儿子,有个显赫又赚钱的事业,但他洞悉了老死的秘密后,突然辞职。他再也看不出一天工作十四小时、巴结老板、贪婪地吞并对手、破坏环境、压榨童工、压力不断,只换得一年几周休假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他说要卖掉所有的股票,全数捐给孤儿院,然后去浪迹天涯。这时候你会怎么做?祝福并向朋友夸耀你的儿子终于醒悟了吗?还是斥责他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且送他去看心理医生?

我们也许会想知道悉达多能去什么地方。王宫内外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死亡。即使耗尽王室的财富也不能为他延续生命一分一秒。他是在追求长生不老吗?我们对希腊神话中的永生神祗、盛满不死甘露的圣杯和庞塞·德·莱昂带领将士寻找青春之泉的故事都觉得十分滑稽。我们对秦始皇派遣童男童女赴东海求不死仙丹的传说也会置之一笑。

到现在还是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每天大概有二十五万人死亡。我们亲近的人不是已经死亡就是将会死亡。然而当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震惊和悲伤;我们还是继续寻找青春之泉或是长寿秘方。频访健康食品店,家里一罐罐的维他命、强力瑜伽课、韩国高丽参、整形手术、各种保养品都是我们内心和秦始皇一样渴望长生不老的明证。

的确,悉达多是带着某种天真的想法离开王宫的,但是他的探索却没有白费。

悉达多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悉达多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身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悉达多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悉达多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
悉达多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她们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悉达多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悉达多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悉达多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名号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其大略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痛苦存在着,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烦恼和苦 ,精神上的,物质身体上的。每个人都受着衰老、疾病、和死亡支配着。

原因是什么呢?一切苦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对人生和世界真相的蒙昧和迷惑 。佛法里叫做无明。一切的苦都来自无明。我们通过释迦牟尼佛教导的方法,去除这内心的迷惑蒙昧,看清一切的真相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一切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到达永恒安乐的寂静的真理彼岸。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自他灭度后,五百大阿罗汉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7
佛教应该是佛陀教育才正确。佛把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告诉众生,并且教给众生解脱的法门,只要依教奉行,人人皆可以成为佛。做人是要保持一颗普度众生的心,可是很难做到。你要做到了你就是佛。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10-05-06
保持一颗普度众生的心
是啊! 实修心性才是重点...(要先他后我)~~还有'要有正确&高层次的法理来指导~
祝您修炼成功上天国(佛世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5-07
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是。
第4个回答  2010-05-06
怎样才能成佛?做人是不是保持一颗普度众生的心就可以了?成佛和做人必须做到孝顺父母。
相似回答